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立涛 《兰州学刊》2013,(8):74-80,89
我国古代谣谚文化发展至汉代已较为兴盛,对其做出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形和文化形态。我国古代谣谚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隋唐是文人著作对古今谣谚的自觉引用时期;宋元明清是文人对历代谣谚作品系统地搜集整理时期;民国时期至当代,谣谚的性质、文化功能、社会属性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尚不完善。文章在此三个阶段的框架内,着重概括了汉代谣谚文化在历代的情形,以便为汉代谣谚文化的断代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
赵瑶丹  陈敏思 《东岳论丛》2023,(3):61-71+191+2
在中国古代,常以“童谣”指称政治化的谣谚,在正史中又冠以“诗妖”“妖言”之名。童谣神秘化不仅体现于称呼,还集中体现在“童谣荧惑说”的演变与发展中。探析童谣创作者,揭示童谣被称为“诗妖”的历史,阐析“童谣荧惑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构成讨论中国古代童谣神秘化问题的几个侧面。中国古代童谣与中国古代政治相交织,其神秘化的过程,不仅与政治相互影响,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无法回避的一类重要现象。童谣神秘化问题的讨论,对推进中国古代谣谚向纵深发展,对丰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理解,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谣谚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化类型,其传承与繁荣却与文人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宋代文人不仅积极参与日常传谣,而且将其融汇于文章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学术探讨.在中国古代谣谚从口耳相传到与文人创作融合进而出现学术批评的进程中,宋代文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宋代文人积极参与谣谚传播与批评,一方面使谣谚文化进一步繁荣,拓展谣谚内容并提升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对宋代文人的文风、旨趣发生深刻影响,对创作风格的整体趋俗发挥重要作用.谣谚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4.
张文英 《天府新论》2013,(3):133-138
保民重民、推行仁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君主“以德配天”取得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成为君主决策的重要参考.考察谏诤、清议、谣谚等古代民意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众的态度与行为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还可以以史为鉴,对完善当代舆情表达、汇集和分析制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世纪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认识并梳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伦理五方面宣示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劳动人民的自发创作。先民在劳动生活中,某个"艺术天才"偶然创作出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旋律片段或经验性话语,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雏形。此"创作者"与附和者共同构成"集体创作"。从文献记载的传说、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我们能体会到谣谚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诗"与歌舞艺术以谣谚文化为基础,"诗"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逐步雅化,适用于文化修养较高的群体;而歌舞艺术则是借助政治的力量从朴素谣谚文化中迅速崛起,应用于统治阶层歌功颂德或享乐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43-152
在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背景下,宋代城市谣谚呈现出前代未有的新面貌。受市民趣味的影响,宋代谣谚呈现出时政性、世俗性、非正统性、诙谐性的特点。宋代城市谣谚的传播也呈现出鲜明的市民色彩,民间艺人、商贩、太学生是城市谣谚的重要传播者,瓦市、宴集、市场等公共场合成为谣谚的重要传播地。宋代城市谣谚内容丰富,表现出典型的市民社会特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考察宋代市民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的一切对外交通线,都被誉为“丝绸之路”。中国西北部沙漠中的丝绸之路早已闻名遐迩,而中国西南部的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的丝绸之路,长久以来却鲜为人知。作者对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在中印文化乃至东南亚文化的交流进行了论述。认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于西北丝绸之路,且西南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东西方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区域,起到了历史文化的地理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新疆的地理范围是新疆历史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这些是新疆历史研究重点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对丝绸之路特定生活内容的描写反映 ,是元代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形成了元代文学中的特殊领域 ,即丝绸之路文学。本文就元代丝绸之路文学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评述 ,以期对其今后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塞人及其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谋 《阴山学刊》2006,19(2):67-69
塞人是古代生活在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沿岸以及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总称。塞人分布地域广阔、构成成分复杂、生活方式独特、风俗习惯怪异。塞人的迁徙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塞人是最早沟通中西交通的使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尼雅遗址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址,是丝绸之路沿线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遗址之一,14C测定在距今1480~2635年之间。本实验对一例尼雅股骨样本线粒体高可变一区(364bp)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同时做了编码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结果显示这一个体属于U3亚型。U3亚型在现代人群中主要集中分布在近东和伊朗,与其他新疆古代人群对比显示:尼雅人群和山普拉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母系遗传联系,与潘其凤先生的体质人类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 《河北学刊》2005,25(1):167-175
追寻全球化的缘起,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陆路.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东汉甘英望洋兴叹,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定于西域,也即亚欧大陆,历时上千年不变.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持续近三十年,形成了人类交往从陆向海发展的强劲态势,西洋凸显,中外交往从陆向海的转折发生;进而满刺加(马六甲)兴起,人类交往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发生,遂使东西方文明汇聚中心从此脱离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最终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汇合于海上的格局,预示了一个整体世界在海上形成.不仅如此,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还宣告了人类以人力与马匹为主交往阶段的衰落,和以科技含量占重要地位的交往新阶段的开始.郑和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既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逸周书>中格言的分析,弄清格言的两个来源朝廷圣贤系统和民间智慧系统;确认<周祝>是一篇最早的格言体文章.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十六国北朝国家分裂时期,足食强兵是各分割性政权共同的经济开发目标。二赵、五凉、三秦、魏、周等政权的政治家、思想家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利用陇右、河西等地的“独安”条件,以官营屯田、官苑牧马、丝路贸易为主营,多管齐下地组织开发,实践了不少政治家想到而在其他地区办不到的经济梦想,客观上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些籍贯于西北的政治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经济主张。本文从官、私两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秦汉时期的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受其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具有多源性文化特点,集南北东西诸方的先进文化因素,使得其文化因素呈现出多源性特点,文化内涵是多元的。秦汉时期甘肃的漆器艺术。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