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儒学在两汉治国思想中的地位有较为明显的变迁。在取代秦朝法家思想和汉初黄老思想治国的过程中,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疑在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但是,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儒术缘饰吏事,并非真正推崇儒学。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说与政治思想相互适应,儒学逐渐从西汉时期政治的“缘饰”过渡到东汉的“以经义断事”,不断在政治话语中取得主导地位。儒学与政治思想的相互适应,在东汉时期获得了文化阶层最大程度上的认同。作为汉代文学代表的汉大赋,成为这一时期体现政治文化思想最为完备的载体,本文试图以京都赋中关于两汉国都选址的争论为切入点,来阐述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艺术思想、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审美标准、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先秦儒学的文艺观 ,同时又从汉王朝统一后 ,思想界出现了“独尊儒术”的局面。以《毛诗序》为例 ,对汉儒们从理论上对先秦儒家关于“诗”的总结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秦王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就结束了,指导统治阶级制定政策的正统政治思想也在不断演变。秦废分封、行郡县,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汉初清静无为省法简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道、儒相继为用,先后更替。本文意在阐述秦汉时期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逐渐演变的过程、历史背景及三家的长短得失。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知识群体形成 ,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建立 ,代表战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士人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冲突 ,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就是冲突的表现形式。西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 ,将士人群体置于专制政权设置的规范之中 ,士人群体的社会属性在此时基本确定 ,其社会生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创造和传承文化 ;追求个性独立 ;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人格完满 ;积极的用世思想。这些特点成为士人群体与其他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的古今观已重新构建 。在历史的教训下,经学对原有的古今观作了反思,并有了明显变化,很快得到汉王朝的认 可和采纳。这种新的古今观的特点是强调古今社会及其统治政策的变化,而所以变化的原因 则是缘于所谓“时异”,亦即历史条件的变化。虽然汉代经学的古今观有着厚古薄今、往往 比较保守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它对顺应汉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强化皇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 的理论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详尽回答了汉武帝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他以敬天为旗帜,以仁义礼乐为内容,以兴学取士为手段,以道德教化为原则,确立了“独尊儒术”思想纲领。汉武帝通过一系思想、文化、宗教和政治措施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标志着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它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根本原因。其主观意图主要并非在写书体例等技巧上以有所创新见长,也不是要以为农民起义领袖作传取胜。而是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表达自己的崇道立场和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区别于当时“儒术独尊”的社会潮流和以君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最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用人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这种作用一定远远超出了任何醇儒学者的能力范围。"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在具体的政治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这一中国文化"黄金时期"的分析,指出思想解放,博采众家之长,进行创造性思维,正是汉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是其特色.儒家成为正统以后,在汉以后千年未遭倾覆,说明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文学理论的起源与成长的过程中,两汉是个重要的阶段。通过对于《诗经》、《楚辞》、辞賦、乐府等作品的评述,汉代学者、作家们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各种问题的意见。对于这些评论加以探讨和分析,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现在我们先对汉人关于《楚辞》的一些论点加以分析研究。首先应该指出,在汉代学术界有两件值得注意的新情况:第一,汉王朝在思想统治方面,接受了秦代的失败教訓,不全采取政治压制手段,而参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相似文献   

1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诸子之学在经历了先秦空前的繁盛之后,于两汉走向没落。诸子学之所以衰落于汉代,统治阶级的好尚与子学的盛极必衰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上的刺激,最终导致了诸子之学不可挽回的没落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所处地理位置、政治统治、经济特点、文化传统习惯之比较,认为:中国古代以农为主,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落后,是民法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加之统治者在立法上重刑轻民,文化上独尊儒术,压抑了民众的民事权利,在法律适用上,封建的家族家规同国法并行,在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到了替代民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政治理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儒家政治理论虽然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但却始终在封建政治体制中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尤其是自西汉初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政治理  相似文献   

14.
赤玛伦是吐蕃王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吐蕃王朝初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依据大量汉藏文史料,就其生平事迹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帝国确立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政治"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但统治集团的标榜、口号与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并非完全一致。汉武帝及其以后,儒学始终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代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子学是在高丽末期传入朝鲜的,但直到朝鲜王朝建立,才取代佛教而跃居于独尊的地位。统治阶级为了广泛传播性理学的伦理道德规范,根据朱子学的价值观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直到人们的个人生活都进行了规范。立足于性理学的名分论与正统论的儒学思想不用说在比较保守的儒者、两班社会,就在普通庶民社会都得到广泛普及,自此,女性所受束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妇德与贞节成为女性操守的两大束缚。  相似文献   

17.
汉文化,是指两汉时期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汉文化自形成以后便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儒术"的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儒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贯彻,不可顾此失彼,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儒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的学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作为国学应继承发扬并光大之。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女性也开始渐渐觉醒了…… 大胆追求爱情,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渐渐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众所周知,封建伦理观念全面形成于周代,但却始终没有产生系统的有关妇女道德的著作。短命的秦王朝还没有来得及着手这件工作就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汉代王朝有400多年较为稳固的统治,因而有条件有能力去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于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汉王朝便开始着手  相似文献   

19.
汉初的时代转型,有着如下特质: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经历了从“休养生息”到“争于奢侈”的过程;在政治局势上,由“诸侯割据”演化为“强干弱枝”政策的全面推行;在思想与学术方面,“黄老擅权”的状况转变为“儒术独尊”之势。《淮南子》之所以未受当政者的推崇,主要原因即在于未能合乎时代转型之需。  相似文献   

20.
秦汉之际,是诸子百家学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大一统封建政权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探索时期。诸子之学的斗争和融合,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秦王朝与西汉王朝,虽然政治制度基本相同,但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王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结果二世而亡。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调整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不但巩固了西汉王朝统治,同时又促进了诸子之学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