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认识论的发展需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数字技术是指以现代计算机和程序算法为核心要件,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并将所得数字化信息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等操作的技术集合。数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创新推动作用。从认识结构来看,数字技术为认识结构的要素增添了新内容;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数字技术通过提升人类的实践水平以强化其认识能力;从认识与伦理的关系来看,数字技术延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伦理域场。厘清数字技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推动,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数字与交互媒体蓬勃兴起,以苹果平板电脑和iPhone 4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触控式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并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数字与交互媒体不仅改变了出版业、娱乐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基本面貌,而且给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并借鉴北京服装学院在数字与交互媒体艺术教育中的"跨界融合"与"观念创新"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未来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认为兼容并蓄、综合素质、求同存异和注重实践将成为今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数字媒体这个新兴领域发展十分迅猛,它与信息技术及文化艺术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趋大众化,教育手段日趋信息化的时代,研究数字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数字媒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对数字媒体进行简要阐述;然后详细阐述了数字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问题;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形态,是消除教育弊端的重要抓手和创新手段,势必影响教学方式。基于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化三种视角,智慧教育可以说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者泛在学习、教育者高效教学、教育管理者数字办公的智慧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以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教育新形态。然而,在教学观念、教学工具、教学场域、教育生态四个层面,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应注重七个转向:教学理念从脱轨转向纠偏;教学工具从数字媒体转向智能媒体;“教”从标准化转向精准化;“学”从注重获得转向注重生成;知识维度从一维转向多维;教学时序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身心关系从“离身”转向“具身”。这七个方面的转向体现出教学方式的未来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5.
尝试从数字戒断的观念入手,剖析数字媒体生态与人在行为、心理和精神等维度深度交缠的症候,反思数字信息生活被科技资本主义逻辑支配的现状,并从人本主义和公共性价值理念出发探索在数字时代重建人的文化自主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础设施化、自动化和情感化三种结构性特征导致媒介依赖的普遍存在,而数字媒体对公私领域边界的破坏、传统社会层级的“数字复制”,以及媒介生态“情感转向”下人的文化能动性的觉醒,则是数字戒断的直接动力。当下流行的数字戒断运动在本质上是将“断联”商品化,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字戒断实践应通过恢复媒介间性和重建专业主义权威的方式在技术环境与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相似文献   

6.
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构念,创业机会研究长久存在争论。在回顾创业机会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创业机会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数字创业研究的兴起,描述了情境变化对于创业机会研究的挑战。接下来,从“人与机会关系”的研究范式入手,结合“数字创业机会”和“数字创业者”两方面综述了数字创业背景下创业机会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从机会研究出发来探讨数字创业的过程与规律,在情境化数字创业理论的同时,推动“人与机会关系”的研究范式在新形势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在数字接入、数字使用与知识获取等方面存在障碍,“数字鸿沟”成为阻碍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主要因素。文章以质性研究中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ROST-CM6和Nvivo11 Pro软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阻碍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主要原因是数字设备接入困难、数字设备使用困难和数字信息获取困难。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文章认为老年人数字鸿沟现象是个人认知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从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在认知层面需要老年群体转变个人观念,提升使用动机;在行为层面需要老年群体增强个体的行动能力,主动学习数字知识;在环境层面需要关注多方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在“乡乡之间”。文章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并特别关注不同村庄结构条件下数字鸿沟形成的实践过程和机制。“传统村庄”和“工业化村庄”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两种典范类型,并成为我们探讨“村庄之间”数字鸿沟的基本范例。本研究将不同主体在“占有”ICTs产品上所形成的鸿沟视为“初级鸿沟”,将不同主体在“使用”ICTs产品过程中所形成的鸿沟视为“次级鸿沟”,并认为占有和使用上所形成的鸿沟在实践过程中呈现为一种“相互再生产”的效应。笔者最后指出,作为一种“移动网络”的手机或许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整合的首要载体,并成为化解数字鸿沟的有效利器。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之对应的“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并日益演变为“新数字鸿沟”。政府通过物理手段填平了明显的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在拥有网络基础上的合理、全面使用信息技术,弥补技术层面的信息差距,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彰显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H5等新技术表达载体为支撑的“新闻游戏”,作为融合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产品,正逐渐成为国内纪念性活动议题报道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探寻了新闻游戏的集体记忆建构路径,认为其在形式与内容上“新与旧”“虚与实”的融合创新形态下,通过多重符号等元素的互动组合与建构,使受众在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中,形成记忆并回馈感受、参与互动。因而无论从个体、群体还是媒体角度来看,新闻游戏+纪念性议题的报道模式,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传媒生态下催生的必然之物。  相似文献   

11.
论事实与新闻事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此问题,第一部分分析介绍关于“事实”的定义:第二部分介绍新闻事实的定义;第三部分讲述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第四部分分析如何处理好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崛起。数字鸿沟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数字鸿沟的含义和类型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了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现状,并从社会学关于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切入,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实质;从时空伸延所形塑的现代社会制度“脱域”和“再嵌入”机制.以及西部地区具体的地方空间与信息流动空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西部地区跨越数字鸿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媒介角度解读网络文学的快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媒体为切入角度分析网络文学同数字媒体的关系发现,数字媒体开放、互动的传播方式赋予了网络文学快餐性,从而使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快餐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越来越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提要]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数字艺术就是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产生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下研究艺术及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数字与艺术”为对象,通过收集CNKI(1998-2019)年间“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发文,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学术动态。近年来“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并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快速增长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在“数字与艺术”领域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技术与艺术并重”,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媒体创作工具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专业设计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从行业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体系的思路,并对保障实践体系运转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想 《国际公关》2023,(1):73-75
随着数字科技的盛行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数字科技在娱乐、医疗、通信、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数字技术的使用为老年群体带来了红利,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老年群体的数字排斥和“数字鸿沟”。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难的现状,剖析老年群体产生“数字鸿沟”的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家庭、老年人自身四个主体出发,提出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媒体引领为保障、家庭促进为依托、老年群体自发融入为动力的老年群体数字融入路径,加快老年群体的数字化融入,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包容。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乡土特性,国家与乡村关系的迭演是影响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变量。结合既有理论争鸣和实践沿革,以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为分析视角,通过构建“动力层-基础层-应用层-导向层”的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嬗变与重塑。作为动力层,“数字惠民”是数字共同富裕要求与数字鸿沟扩散的张力结果,为重塑国家与乡村关系症候提供了机遇;作为基础层,“数字下乡”通过技术逻辑、沟通逻辑、政策逻辑和治理逻辑推动国家与乡村从单一的“政权链接”向“政权-智技”的混合链接嬗变;作为应用层,“数字乡村”的构建凸显出“技术-结构-组织”交互递进下“现代-传统”“模糊-具体”“嵌入-协同”的关系表征;作为导向层,数字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强国家-韧乡村”体例的产生,既为理解国家与乡村关系拓展了新视角,亦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Ruth Wodak的“话语—历史”法为主要理论框架,并辅以Van Leeuwen的社会行为者表征理论,分析2016—2021年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新闻语料,研究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如何刻画华为的他塑企业形象。新闻话题历经从普遍积极到普遍消极的历时演变;新闻话语刻意将各类社会行为者划分为“群内成员”与“群外成员”,形成敌我阵营;新闻报道通过使用各种话语策略,将华为刻画为“新兴的科技巨头”“‘激进的’行业竞争者”“国有/国控的‘傀儡’”和“巨大威胁”四类形象。最后,批评美国媒体及主流舆论界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另类误读。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维持自塑形象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媒体刻画的他塑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电影“大理论”受到全盘质疑的大背景下,当代关涉电影本性、电影叙事、观影体验以及影像与观众关系等重要观念的电影现象学思潮,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义电影提供了鲜活独特的切入角度,促使我们更完整丰满地思考电影这一19世纪诞生的“老媒体”,而且也开拓、启迪了“大理论”退潮后僵止的理论路径,有助于我们思辨性地把握和理解数字“新媒体”条件下日益普在性的影像与人类、屏幕与日常生活浑然一体的社会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