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庆《异域竹枝词》中新疆相关内容所具有的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采用文学性较强的竹枝词形式,对新疆各地的山川、风物、土俗、民情等进行了生动的歌咏记录;自诗自注中以图志的方式、用平实的散文句法大大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其注语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关乌鲁木齐、巴里坤地方官制的记述,反映出镇迪道当时建置的复杂性,其记载甚详为他书少有,可补其阙。《异域竹枝词》是研究清代中前期新疆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竹枝词这一自唐代刘禹锡借鉴巴楚民歌而形成的诗体在南洋以异质文化为摹写对象,通过以诗证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独特认识价值。与传统竹枝词相比较而言,南洋竹枝词所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与中国本土有着不同的文学体验,其创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在艺术上亦显见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8):138-146
竹枝词文本以民俗生活为主要内容,采撷方言俗语入文,风格谐趣、形式固定,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来源之一。竹枝词的发展经历了从民歌到风俗诗的演变,其早期以民歌"竹枝"的形式流播于世,后被文人发现、记录并加以润色,逐渐成为文本化的"竹枝词"。宋元以降,吟咏风土人情便已成为竹枝词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用地名冠之竹枝词,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另一方面,竹枝词亦被收入地方文献,成为地方文化知识读物。竹枝词保留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料,反映了最为普遍的民众观念,因而具备较大的民俗学研究价值。从梳理竹枝词的发展历史中发现其逐渐被定位为风俗诗的趋势,使得以竹枝词为中心的风俗诗为民俗学所重视,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为民俗资料库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学者伦明所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继承了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体例和编撰风格,又有发展。所记各类藏书家外,还为书贾作传,并以亲身所历作注,多独到之见。在学术价值上,该书重在记载藏书的聚散离合以及重要典籍的存毁流传;诗作典重质实,涵纳藏书家个人遭际和世事纷纭之变。  相似文献   

6.
《文选》李善注引唐前别集四十余种,此四十余种书后世几乎全部亡佚。今凭李注尚能窥唐前部分别集之一斑。尤为可贵的是,李注不仅援引唐前别集中资料注释《文选》,还据别集中原文与《文选》诗文作比勘与考证,保存了文本的一些异文,显示了《文选》诗文在别集、总集中的一些不同面貌,可为探讨《文选》诗文前源文献以及《文选》的成书情况提供线索,并有助于考察唐前别集的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出于古巴蜀人祭祀仪式歌,经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整饰传扬而来。这种民间歌谣,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民谣,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无论是口传情状采录,还是生活访谈实录,抑或是附具的文献征考,绝大部分竹枝词有如地方史志,来源相当可靠。不难看出,竹枝词与江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追踪竹枝词的创作动因,导入乡贤们的观念世界以及独特的民众化育方式,不难理解,竹枝词也是社会史素材,这样的素材在国家—社会框架中彰显出特殊的思想意义。在内容上,竹枝词厕身于具象社群,以平民俗众做基本记录对象,津津乐道其日常琐细,以浓郁的风土本色构成对传统史料的补充,给社会史以认识论的启迪。因此,以诗词身份出现的竹枝词,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诗人石德芬的竹枝词《叠克杂咏二十四首》,是清末咏藏竹枝词的代表作,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末德格地区的社会生活全貌。本文通过对其中记录德格土司争袭内乱的纪事诗和呈现德格民俗事象的民事诗两类诗作的细致考察,发掘其补史、补志之功,以及诗中蕴含的近代文人的藏地认知和对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播,为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德格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也进一步推动了古代咏藏诗在新时代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部竹枝词是民俗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其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堪称"有韵的地方志"。本文从竹枝词具有地方志文献功用、地方志体例规模、其词语凸显西部地方特色和及时反映当代重大史实诸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元末《竹枝词》的繁荣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至正年间,东南沿海一带《竹枝词》创作蔚成风气。这些诗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歌咏男女爱情,或反映风土人情,具有抒情化、个性化、世俗化的鲜明特征。它的繁荣,是东南沿海区域文化个性化、世俗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任何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渊源,但其契机的深沉因素无不源于特定时代的特定学术文化背景。乾嘉朴学形成的同时,正是清代诗学发生蜕变的时期。乾嘉朴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受其影响,乾嘉诗坛的“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先后入主诗坛,它们随着乾嘉朴学的历史轨迹的演进而递变,体现出各自的独特追求和审美理想。学术研讨与文学流派的互动是这时期的一大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杜诗选本约有60多种。这些选本继承了宋元杜诗学的传统,不仅大量翻印宋元时期杜诗注解本和批点本,而且还侧重于对杜甫律诗的选录,选评结合;注释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论诗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宋人的注释方法多有突破。明代杜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旧注的文献辑佚价值考订价值两方面。明代杜诗学对整个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贾秀云 《晋阳学刊》2009,(2):118-121
朱弁在使金期间的著作《风月堂诗话》继承了前人的“体物”理论并加以发展,辨证地批评了江西诗派以“故实”相夸的创作倾向,高度评价了杜甫和苏轼的诗歌,对黄庭坚的诗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诗话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对金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是一部少有的西夏诗集。这部诗集出土于西夏佛塔中 ,从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可以看出 ,在西夏王朝儒释二教也业已合流 ;诗集中有不少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文 ,由此也可看出西夏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并无二致 ;诗集的装订方法比较独特 ,它可能是早期的线装本。  相似文献   

15.
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河北学刊》2002,22(5):104-107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乐调的性质及前人关于音乐对乐府流布的作用的理论概括;论述了乐府官署发挥的传播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以及产生的传播效应,从而寻绎并解释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诗以音乐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颇具特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17.
"新月"诗人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现代诗实践,在追求艺术规范的闻一多的<死水>集有所表现,如它所包含的现代诗的精神的经验;在以诗歌体制实验著称的朱湘<石门集>中,也有重要的反映,<石门集>中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现代诗.这两个"新月"派的经典诗集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反映了浪漫的"新月"诗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实践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18.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4,(11):44-48
从入乐的角度来说,"竹枝词"创作原本就是古代巴楚《竹枝》乐歌的歌辞记录。在歌声形态方面,古代巴楚《竹枝》乐歌于传唱过程中就出现过单曲短歌、由若干单曲连缀而成的联章之歌、由若干单曲连缀且具备"艳"、"解"的联章之歌等几种主要的类型,而这些歌声形态都对《竹枝》歌辞文本形式的定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綦维 《齐鲁学刊》2006,(5):78-81
明赵大纲《杜律测旨》是现存第一部由山东人撰写的杜诗注本。是书曾风行一时,但今日传本已极为罕见。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刻印精美,版本价值很高。赵大纲注杜多从“裨补风化”出发,因此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曲解,这个特点正反映了宋明理学影响下的杜诗学风貌。同时,赵注简明流丽,不乏深警之见,又以独到的成就屡为后世征引。无论是版本还是内容,《杜律测旨》都堪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