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民族与阶级概念的界定,指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资本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对西南彝族的整合经历了改土归流、施教与同化和治理"夷患"这样一个"治夷"与"化夷"、渐进的过程,这既是国民党民族思想发展完善的结果,同时也是边疆危机下国家认同建设的需要。国家语境下"倮罗"的身份与认同尽管在国家理念与民族现实存在着差距,从民族认同的角度而言,国民政府所奠定的基础,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家整合是每个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东南亚诸国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地理上又存在"碎片化"特征,国家整合艰难。印尼的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具有代表性,是研究东南亚民族问题和国家整合问题的一个视窗。从国家整合视角审视印尼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地理上的"破碎地带",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殖民统治的历史隐患等使其国家整合较难实现,产生民族分离。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印尼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结构性分布不均衡,民族宗教情感强烈,民族意识未得到正确理论的引导和规范,加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民族政策的失误,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消解原本就脆弱的国家认同,阻碍着印尼的国家整合和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的解决。民族分离问题的解决,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和巩固都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因素对民族问题都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它们在阶级社会的表现是:阶级斗争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实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的消除决定了民族关系一般不再具有对抗性;社会阶层的变化会对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走向产生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上反映出来。文章还提出,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理解即便在阶级社会,也是应该有条件的、具体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压迫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弱势民族合乎“规则”的支配和剥削,其中蕴涵的阶级压迫关系具有隐匿化和“合法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是一种普遍的、多层面的文化互动现象。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与整合的结果促成了中华民间文学的既具有多民族性又具有统一风格的特点。中华民间文学这种总体上的风格,大体可以从农、儒、道、佛这四个字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民族问题的内涵展开讨论,认为民族自身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源码,在社会交往的层面,民族自身发展问题通常会影响民族关系和国家建设,进而形成某种民族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通常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因此,必须注意阶级斗争对民族问题的影响。本文认为,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问题显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对民族国家危机的阐述可以通过其“系统—生活世界”的社会解释框架得以解释。在此框架下,民族国家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政治与经济子系统的不协调导致的系统整合的危机、多元文化对原有民族整合基础的冲击造成的社会整合的危机以及系统整合对社会整合的压制导致的二者的失衡。因此,危机的化解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即以超越国家的政治机制弥补民族国家在系统层面的功能性不足,以宪法爱国主义为核心重塑社会整合,做到实现政治整合与系统整合的平衡。哈贝马斯的民族国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在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危机面前,其强调的商谈政治、宪法爱国主义等对民族国家的建设及全球秩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阶级"论断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基础,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构想和革命阶级的发现是基于欧洲社会革命和运动的观察及理论抽象,阶级概念的应用具有优先特性,民族概念则处于从属地位。列宁和斯大林时代关于"民族"和"阶级"的论断内容更为丰富,但无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指向并未改变,这一时期的民族现象随苏俄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成为影响革命实践的重要概念,民族团结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特征以及关于民族和阶级关系的理论论断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意图是培养各民族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存在着冲突,这种身份差别扩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在国家建构中,多民族国家设计了不同的民族整合方案,其中苏联利用了"族群联邦主义"的政治化族际整合模式,澳大利亚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整合政策,这两种民族整合方式在缓解旧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民族整合双重困境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问题上,必须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培养民族的向心力,提升民族的国家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里,民族、族性是其思想核心,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建立民族国家则是其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介绍几种不同的民族观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族性”,以及为保持民族的族性特质。民族主义所表达的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着重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多个层面界定民族国家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的"民族国家"概念有明确规定性,仅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式,不适用其他社会形态的政治共同体。"阶级国家"对"民族国家"概念的取代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建构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地方性族群社会的现代性整合。而以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政治和以族群"去政治化"、"文化化"为特征的民族政治则是这种国家整合的两种方式。其中,较之于民族政治,族群政治往往不仅未能达到多族群国家的预期整合效果,反而制造国家的动荡、分裂,从而出现了"国家整合"悖论。正是在族群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下,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呈现出"族群政治化"倾向,频频发生动乱。因此,采取民族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成为了泰国南部动乱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是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理路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也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承继与升华。“共同建设”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共同分享”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目标和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和谐发展将形成社会整合的格局,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一致或冲突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野下,理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探索当前及今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调适与整合的有效路径,建构认同整合的长效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大众文学这两种文艺类型是1930年代国共两党不同的文艺政策的产物,他们分别诉诸文学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又不免存在相互涵盖的因素,这与30年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民族危机形势有关,同时也是检验双方各自理论阐释的难题。民族主义文艺诉诸民族主义的背后难掩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左翼文艺坚持阶级的立场,却难免否定了民族情感的正当性。在创作上,双方也共享了新兴文学的某些共同性。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工作具有普遍的、全国性的意义。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就是:正确认识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是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前提;民族与阶级是两个系列的范畴,民族的实质并不在阶级,民族就是民族。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的阶级状况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有两个层面:首先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国家与个人是互相建构的,而这种互相建构又是以阶级政治为中介的。其次,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更是使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社会基础。在社会性别方面,女性主义运动和性解放运动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它们都试图把人从私人领域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在私人领域有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我把握。而在由多元族群所构成的民族国家中,族群状况同自我认同的关系也是与民族国家密不可分的。一个多族社会中的族群关系问题可能以同化或多元文化主义的形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论的合理性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论要解决社会存在的基本公正问题,即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阶级对抗和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公正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有关人的基本需要及阶级概念,具有客观和可量化的特征,可纳入科学的范围进行定量分析。阶级分析法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与历史变迁的钥匙。诚如列宁所指出的:"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只有借助阶级理论以及掌握运用该理论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才能透过历史与现实中种种看来迷离混沌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性别压迫与阶级压迫问题的同源类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