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所译介的大量西方哲学概念之中,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为其重要的依据与媒介,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尚无深入的研究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性"的概念是西周译介西方哲学概念时常用的关键词。西周曾使用nature、faculty、property与attribute等西方哲学范畴来与其进行对译。从对其译介的过程可以看出,西周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性"有着准确深入的认识,而且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中还有对其的超越与发挥。  相似文献   

2.
西周是日本最早留学欧洲的学生,他于1862年与津田真道一同远赴荷兰入莱顿大学,从毕晒林教授学习西方近代国家赖以成立的学术体系的骨干部分,即“性法(自然法)”、“万国公法(国际法)”、“国法(法学)”、“制产(经济)”、“政表(统计)”五科概要;还掌握了孔德的实证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思想.实证主义的核心在于,它使人理解“个人”在近代市民社会和国民国家中是自立的,这是从思想上梳理近代社会由何而来的根本性营为.西周等将其学习成果译成日语(包括汉文)出版.与此同时,又以朱子学等东亚知识体系为基础,译出了表达西方近代文明新概念的大量语汇.现在常用的“演绎”、“归纳”等数百语汇,就是其翻译成果的极好标志.由于西周等人的努力,西方近代学术体系得以成功移植到东亚,形成了“近代东亚文明圈”.拜其所赐,当今的高等教育才能够用母语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西学东渐是一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历史。近代中日两国在西方先进文化巨大的冲击下,从被动到主动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翻译不仅是西学东渐的开始,而且伴随西学东渐的全过程,记载了西学东渐的重要历史信息。从翻译史的角度,探讨西学东渐对中日近代翻译实践的影响,揭示出翻译实践背后中日对待西学的态度: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是导致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艰辛,而日本迅速跻身于世界列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Nishi Amane)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接受、理解西学的平台,用汉字创译西方哲学的"哲学"、"理性"、"归纳"、"演绎"、"美(妙)学"等重要范畴;西周这一创译工作,不仅为日本近代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还对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作为美学范畴之一的"丑",并不来自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孕育,而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从西方引进的。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者对西方"丑"概念的最初引进,到将其纳入审美视野中考察,直至明确提出"丑学",学界对于"丑"范畴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而现代学术视野中"丑学"研究的异军突起,更导致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在评论西周哲学的形成时,不能只谈西方文化的推动作用,还应重视中国古代哲学的积极影响。作者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自然观、认识论、学术观、心理学及范畴、术语等方面,详细地说明了西周介绍西方近代思想、创立日本近代哲学的重要文化媒质是中国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在评论西周哲学的形成时,不能只谈西方文化的推动作用,还应重视中国古代哲学的积极影响。作者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自然观、认识论、学术观、心理学及范畴、术语等方面,详细地说明了西周介绍西方近代思想、创立日本近代哲学的重要文化媒质是中国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8.
西周(1829—1897)作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不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也是当时重要的道德哲学家。对其独具特色的道德学说,本文试加以探索性的研究和论述,力求客观的、历史的和公正的评价。一、西周道德学说的问世西周学涉众科,知识广博,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造诣较深,在伦理道德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由于毕生置身在日本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他十分关注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刊载于《明六杂志》上的“人世三宝说”,是他道德学说的经典著作;他精心翻译的道德名著《利学》,成为把英国功利主义引进日本的最早书籍;他还亲自起草了近代日本的《军人敕谕》。西周的道德学说很难说是什么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但又不失为较有价值的道德哲学,并且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功用。“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西周道德学说的问世,既非文人的无病呻吟,又非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首先,它的问世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德要求。始于1868年前后的明治维新运动,是一场不彻  相似文献   

9.
藤原惺窝是日本近代哲学家 ,他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主张神道儒相结合 ,把日本近代哲学提高到了理性观的高度 ,推动了日本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亚文化交流的深入,东亚在文化上能否实现一体化日益为世人关注.日本政界、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东亚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其中涵盖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性质、内涵、可行性、实现方式等内容.尽管这些讨论还未形成统一意见,但仍可从中捕捉到两个明显特征,即缺少亚洲内部视点、淡化中华文化心态.量变—质变、同一性—斗争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对重要概念,从这些概念出发来分析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是一次较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1978年第4期发表了陈元晖同志的《严复和近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文,读后使我想起了日本明治初年的西周其人。因为西周和严复有许多共同之处。陈文指出严复是“中国第一代实证主义者”,是“最早介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到中国来的一位学者”,而西周呢,他也是日本最初的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把西方哲学思想介绍到日本来的第一个人,他们二人都对东方封建思想进行了摧毁性的挑战,起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他们却也都散布了“不可知论”、“信仰主义”,为宗教开了方便之门。谈到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是一致的。严复大肆鼓吹斯宾塞的“平稳进化论”与“平衡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中国古典词汇,于晚清西学东渐之际,在中、西、日之间的文化互动与回旋中经历了一个近代化过程,演为新词,以至今日.这一过程包含"名"、"实"两层面:一则在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取代"教学"、"教化"、"肄业"、"文学"等,最终被确定为 Education 基本译名,并成为近代教育学核心术语,甲午战后自日本"回流"中国;一则"三育"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自日本传入后,又由德国入华新教传教士以近乎西方近代"三育"概念的"养身"、"养心"、"养学"等"三养"概念东传日本.随着日本对"德育"、"智育"、"体育"译名的厘定.甲午战后"三育"概念被中国官方和学界正式迎受进来.1903年,"三育"在中国的专著、辞书、官方文件三类文本中确立了自己的"名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术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上个世纪初,中国学者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的文献典籍,形成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然而,中国哲学却不断地遭遇究竟是不是哲学的难题。不过,我们不妨以"思想"概念来取代广义的哲学概念,认为西方思想采取哲学思路的特殊方式,于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方式?然而真正关键的问题乃在于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应对当今时代之现实问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时期(1900—1910),一批以近代大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中国文学"科教科书身份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内容除传统文章流别外,还包括传统小学、文法、修辞、文章作法等,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模式迥然不同。这种早期文学史"另类"模式的形成是晚清教育改革、近代学术体系变迁、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复归的精神诉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不免会受到西方、日本外来资源的影响。这其中,来自日本"汉文典"的重大影响往往被学界所忽视。以保存"旧学"为出发点,以"普及汉学"为教育旨归,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主导,套用西洋语法著作模式外壳的日本"汉文典",最早实现了中西学术的有效整合,并与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日本"汉文典"被迅速引介入华后,不仅对新式国文教育下的文法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文法教科书及中国文学史编撰提供了借鉴。梳理日本"汉文典"内容、体例模式及其实践路径对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产生的影响,能够明确早期中国文学史如何接受与吸收以"汉文典"为代表的外来资源,以及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体系如何尝试完成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把握不同。中日两国在引进"哲学"概念之初,都存在着混淆"哲学"与"思想"的问题。但之后的发展在两国出现了不同倾向,在中国学术界这种混淆持续至今,日本则明确区分了"近代哲学"与"日本思想"的不同,并以"知的探索"作为哲学的根本判断标准。然而,正在"中国哲学"面对"合法性"质疑,寻找超越合法性危机的困惑中,日本学术界却出现逆向的重新审视"哲学"的新动态,把曾经被自身否定的属于思想的文献,作为"哲学资料"进行整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忽视西方意义的"哲学"本质所致,从而出现了与我国学界关于哲学理解的趋同倾向。若不能认识到"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性质不同,并从本国传统知识论研究出发确立自身,只企图通过扩大西方意义的哲学范畴来肯定自己,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将永远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冯友兰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五百万字的浩繁著述确立了自己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和地位.他不仅因继胡适之后博采西学方法,撰写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而名闻遐迩;而且由于"上接程(颐)朱(熹)理学,并与西方新实在论相贯通,构筑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新理学"而蜚声海内外.冯氏的"新理学"四十年代问世以后,即"引起国内思想界许多批评,讨论,辩难、思考."解放后,"新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更是受到了激烈批评.但是人们过去对"新理学"的批评并没有升华到辩证否定、扬弃的层次."新理学"讨论的哲学问题反映了什么时代精神,冯氏理论思维上的得失留给人们的哪些启示和教  相似文献   

17.
日本"现代语言学之父"上田万年最早从德国与法国带回了以比较语言学为主的语言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东亚语言学理论的重构。在日本政府对东亚施行殖民侵略政策的大背景下,上田万年对东亚各国语言调查和研究进行了周密的殖民语言战略"布局"。近代的朝鲜语言学研究受到其殖民语言战略"布局"的影响,衍生出了金泽庄三郎"日韩语同系论"、高桥亨"日朝语言进化论"和小仓进平《朝鲜语学史》"超级日本语系模式"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理论和著作。通过促进朝鲜总督府的学制改革,上田万年最终完成了对朝鲜语从学术研究到基础教育的全面殖民化的语言战略"布局"。其殖民语言战略"布局"带来了东亚语言学重大的学术"变局",为今天学者研究近代东亚语言学史提供了极其有效的学术参照模式。  相似文献   

18.
欧美政治学的输入与传播为“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的重要一环,作为早稻田政治学奠基者的高田早苗,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高田以早稻田大学作为据点,通过课堂教学和编译出版讲义及“早稻田丛书”,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政治学著作引入日本,其中也体现了他的选择标准,即方法论上亲近实证主义,内容上倾向立宪帝国主义。高田的政治学著、译之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广为传播,为西方政治学在近代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名词、概念、理论体系及方法论的参照,并且成为晚清士人思考民族国家问题的思想资源与论辩工具。这种知识流动的过程既是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向外扩张的结果,也是近代东亚学术连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东亚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华夷秩序 ,并以日本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取而代之。它具有包含封建主义、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属性 ,以及日本的“皇化”特性。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是在同历史与西方影响的双重关联中发展的。日本近代化的国家导向决定了日本官方东亚战略构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作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到甲午战争前 ,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翻译方式以“科学”指称近代science,并使其内涵不断演化和发展,其基本轨迹可归结为由侧重阐述“学术分科”观念发展到重视揭示“公理公例”之学,而科学方法论的导入及探索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观渐趋丰富、全面,使之具备“学术分科”的形态、探求“公理公例”的主旨以及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