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4.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论述是嵇康哲学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嵇康认为,人的欲望当以“节”为度,以“理”为导,并主张性情“显而不匿”,以臻达“逍遥”之境。嵇康的境界论透显出他对真性情的重视。也形成了其思想中精神境界和养身手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7.
张芸 《南方论刊》2007,(1):49-49,48
从古到今,死亡的解释芸芸种种。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能在诸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在于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去领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8.
张芳德 《学术论坛》2005,(6):147-150
海德格尔是现代最深刻、最富创建性的美学家。他以存在本体论哲学为基础,从存在之真、诗意之思、诗性之言、本真之显、神性之居等方面作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对当今的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魏晋时期最具独特风格与个性的一位名士,他仪表堂堂、旷迈不群具有外表形象美;他有感于时代风潮又不随波逐流,刚肠嫉恶、真率自然的个性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将老庄虚幻缥缈、不着边际的人生理想,拉近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来,成就了实实在在、超然恬淡的生活模式,达到一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超脱的人生境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嵇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朱利安·巴恩斯的近作《终结的感觉》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围绕好友艾德里安的自杀对人生展开的回顾,借“死”来审视“生”.这部作品是一部通过还原个人记忆和修正私人历史而建构出的死亡叙事,凸显了死亡对个体生命的积极意义,透射出巴恩斯“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13.
秦丽辉 《学术探索》2001,(Z1):121-123
从诗性的角度切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探讨"存在"的意义,海氏哲学思想具备悲剧气质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以人生四境界说,追寻着人生存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生四境界之分析,来揭示其生存哲学之意义.并与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比较,力求从中剖析殊途同归的原因--乃源于对人之生存的领悟,乃源于对生命的诠释.这一切启迪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中,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之尊重.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不是什么--论海德格尔的否定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社会科学》2002,(3):38-41
“存在”问题贯穿在海德格尔思维之路的始与终 ,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属于“存在不是什么”的否定存在论。本文围绕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 ,着重探讨了海德格尔否定存在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18.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一个可以触知的、实质的和潜在的自由领域,使孤独的自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可以说,在阿伦特思想的基本面上,海德格尔不仅是其政治思想之发生的潜在“奠基者”,也是一个需要被“清算”和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伯恩斯坦是以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分裂为特征,从伦理必要性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之同情马克思,在于其对伦理思考的本体论化,并最终走向消解"自我意识自主域的观念"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海德格尔意识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某种联系,但却不明白黑格尔将伦理学的思考转化为历史--社会哲学的思考,这种理论兴趣一脉相传于马克思并得到了革命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刘铮 《北方论丛》2016,(3):142-146
海德格尔从批判西方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出发,提出了他的存在论真理观。海德格尔把技术纳入到其存在论的思想框架中,认为技术是一种产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技术因而在存在论意义上与艺术和真理具有本质的同源性。但是,作为“集置”的现代技术却是对存在的僭越和对真理的伪装,使技术与艺术又有着明显的区隔,它因而需要依于本源而居的艺术以及作为艺术之本质的诗的救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