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中国、韩国、日本历史上的“风流”概念,虽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点,但大都包含着美、艺术和感性认识这三方面的内涵,因而可被视为东亚美学的基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风流”指一种超脱于世俗伦理和行为规范的风度和气质。当这种具有自由精神和反叛色彩的风度和气质脱离了日常生活,以个性的方式直接寻求某种内容的充实时,“风流”就会上升为一种超脱的艺术或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蔡美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30(1):1-6,1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或文化范畴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和探究的热点问题。在美学层面上,"风流"作为一个具有浓郁的韩国民族本土化意味的美学范畴,绝对可以担负起韩国传统历史文化"原型意象"的角色。因为它不但具有明确的精神价值取向,而且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日常生活范型;它不只对韩国文化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即便在今天依然潜在地影响与规定着韩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同时,"风流"的理念与精神诉求一直是韩国文学艺术创作主导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风流"是韩国古典美学的主导范畴与基干范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风流"一词的用法及它词义的演变过程,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我们试图去寻找它发生演变的原因: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使得"风流"一词由褒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说明了语言是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韩民族有其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兴”与“风流”.与中国文化中的“兴”立足于伦理本位、追求“大同”的精神不同,韩民族的“兴”与“风流”根植于生命本体,追求重生精神,进而使“兴”与“风流”直接与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相联系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韩民族先民具有的自然原始性、巫术性的歌舞形式,在游戏的文化功能中,形成了“兴”与“风流”的文化特性,而其全员参与性、与“神”的沟通性和规范的游乐性则构成韩民族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国古典美学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包括“文以载道”“性灵说”“神韵论”等都是借用中国美学的概念和范畴,这是中国文学在中世纪东亚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但是,韩国也有民族特色比较鲜明的美学概念和范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恨”和“风流”。“恨”作为弱者和弱小群体的审美心理形式,以韩国民间艺术为中心绵绵流淌在韩国文学深层,显现出了鲜明的大众化和民族性的特征;“风流”作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形式,被反映在以汉文学为中心的中世纪各种艺术形式中,具有温文尔雅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包括传者(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大要素。基于五W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文化品牌传播,应多渠道相结合,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和新媒介提高文化品牌的传播力;以保护和发展为前提,加强对黑衣壮文化内容的现代性阐释;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拓宽传播主体和受众范围;以民族特色旅游延伸黑衣壮文化品牌价值链。 相似文献
7.
刘亮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75-77
本文以女权主义为考察语境,从如何看待龚自珍的风流与浪漫说起,论述了龚自珍的风流与浪漫对《己亥杂诗》的创作甚至造就其为一代伟大诗人起了重要作用。希望这种探讨对龚自珍研究有所启示,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中国文坛繁华竞逐风流辈出,大大小小的文学/文化景观,像一幕幕文学/文化悲喜剧,喧嚣着中国文坛,传递和透露着90年代中国文坛的种种春风秋月。王朔痞子文学,钱钟书“象牙塔”的故事,贾平凹《废都》爆炸,王蒙躲避崇高,李泽厚告别革命,余秋雨文化散文等等,中国文学/文化大剧,前赴后继气象万千,令人眼花缭乱。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到今日他们有的落幕有的退隐,有的式微有的告别,更替着一天天的风骚。中国文坛似乎只有呼喊高贵健全人格永不疲倦的余秋雨,自1992年携《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以来,一路高歌猛… 相似文献
9.
10.
侬易天同志在《壮族民歌种种》一文中,对“壮欢”、“壮加”、“壮囡”、“壮西”等几种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介绍,其中谈到:“无论从形式或韵律方面看,‘壮西’要自由得多。它没有腰脚韵互押……远没有‘壮欢’含蓄、凝炼和紧凑。”(见《民间文学》1980年第九期)我认为,这一论断是非常片面的。所谓“欢”、“加”、“囡”、“西”,是不同地区的壮族群众对壮族民歌的称谓。叫山歌为“西”的,主要是南部方言区。“壮西”的形式或韵律,是不是那样“自由”呢?不。如德保的北路“西”,流传于田东、田阳、百色、靖西等邻近县及云南省文山州的部分地区。这种“西”的韵律结构要求特 相似文献
11.
五代“风流”与文化的奢侈陈向春中国古代诗词是今天的人们了解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但是在新的文化参照系之下,确实已经陈旧的古典诗词作为文学文本的存在价值事实上正退居次要地位,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话语保存,对它的研究和全面阐释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古今注家对《离骚》中“抚”字的解释,大体呈现出一种由模糊到精确的趋势.在《离骚》和先秦楚辞文献中, “抚”字一般都取按抑之义,这一点从该字的古字形和篆文字形中亦可找到依据.先秦楚辞文献中的“壮”,指的是一种外溢、扩张、不受限制的趋势,而《离骚》所说的“抚壮”,则是要按抑这种外向扩张之势,使它受到限制.“抚壮”在《离骚》中的具体内涵,是要楚王改变他傲慢自矜、拒谏饰非的缺点.这种对“壮”加以限制的主张,与先秦相关理念可以互通. 相似文献
16.
17.
黄英振同志的《“壮西》的艺术特点》一文(见《学术论坛》1982年第五期),是针对我的《壮族民歌种种》(见《民间文学》1980年9月号)而发的议论。他认为拙文对“壮西”与“壮欢”这两种壮族民歌的艺术风格所作的比较,“是非常片面的”。在这里,我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其一,我的拙文,只是将各地区的壮族民歌,按其形式体裁,归类成“壮欢”、“壮西”、 相似文献
18.
19.
浅论土族“纳顿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人口约 2 0万左右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区。由于土族受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汉藏文化影响较深 ,其宗教信仰为佛教、萨满教、道教 ,也不细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常在同一场合请不同的宗教人员进行佛事活动。在建筑、节日、生活习俗上也表现出博采众长以丰富自身的特色。笔者所做“纳顿”节调查所在地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区五大堡三川 ,即官亭 (上川 )、中川、峡口 (下川 )。此地区位于黄河北岸 ,地势北高南低 ,四周环山 ,海拔在 176 0— 185 0米 ,是省内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