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说洪宣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文典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一、一大堆虚构的洪宣娇故事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在洪秀全提出的同拜上帝,共食天禄,男子皆兄弟,女子皆姊妹的主张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劳动妇女,与男子一道,献身革命的行列,为它增添了反封建的色彩。谈太平天国历史,许多人总会联想到女兵女将,想到所谓“女兵首领”洪宣娇。百余年来,关于洪宣娇的故事,真可说是连篇累牍,脍炙人口,但众说纷纭,褒贬都有。谈籍贯,有人说她是广东花县的,也有人说她是广西桂平的。 相似文献
2.
王子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Z1)
玙姑在《老残游记》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研究《老残游记》,不能不研究玙姑。那么作为艺术形象的玙姑是什么?作为玙姑的生活原型又怎样?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 一.玙姑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班吉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本文围绕《马氏文通》的转词,试图说明:一、转词是仟么,讨论转词的定义、构成、转词所表示的内容。二、转词在句中的地位,说明转词与动字的密切关系,并以转词置先动字者为例,指出《文通》的分析相当细致,不同意杨树达的批评。三、转词包括不包括前面的介字,首先指出《文通》本身对此不够明确,然后从五个方面说明《文通》的倾向:转词应包括前面介字在内。四、《文通》转词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中西结合的创造,寻求规律,引例分析细微;表述不严,引例混乱,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宋世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试说句子话题宋世平话题可以分为句子话题和话语话题,是话语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本文讨论句子话题(以下简称“话题”),即句子结构话题──句子表述的出发点。汉语句子结构分析是否需要区分话题(topic)和主语(subject),如何区别话题和主语,至今,在语... 相似文献
5.
诗歌能不能议论,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诗史上,历来就有争议。反对者声称:“作诗切忌议论,此最易近腐,近絮,近学究”,“易入陈腐散漫轻滑”。(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赞成者则认为,诗歌并不排斥议论,“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议论尤多;长篇如《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及《八哀》等作,何首无议论!…… 相似文献
6.
何叔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Z1)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诗要用形象思维”,并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人〈今河南宜阳〉.是我国中唐时期一位思想进步而又很有才华的年青诗人.只活了二十七岁.“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长歌续短歌》)他把自己短促的一生,献给了诗歌创作,传留下来的诗共二百三十三首.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构思奇特,语言上绚丽多采,广泛运用比兴手法,具有辞新意巧的 相似文献
7.
别廷芳试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别廷芳(1883~1940),字香斋,晚清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地区西峡县(旧时为内乡县辖镇)的阳城乡张堂村。其父别永平,家道小康,有田地60多亩。别攻读私塾,念过“子曰”,喜看《三国演义》,仰慕三国人物,19岁时父死下学,务习耕植,闲时尤好狩猎,练就一手好枪法。当时,社会荒乱,乡井不安,常有山上(伏牛山)绿林(老百姓称杆上、刀客…)下来绑票、扰民。这时,游荡乡里,喜弄权术的别廷芳便集枪结势,“保乡抗匪”,1911年被乡里推举为“立禁自卫”的“禁头”,旋即当上了老虎寨的寨长。由此,踏上官匪难分,撕杀钻营的途径,从而,由回车乡民团大队主持,被内乡民团总办委任为西二区民团分团总(1921年);1927年又被驻南阳的国民革命军26路军孙连仲委任为内乡县民团总指挥(原团总张和宣被逼只身逃脱);1928年暗杀县长袁旭,独揽内乡军政财文大权,俨然一方之尊,成了坐镇西峡、雄踞宛西(南阳以西)的军阀;1937年抗击日寇的民族自卫战争 相似文献
8.
徐淮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3-64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名篇至今仍脍炙人口,为人们所喜爱: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比例比过去明显加重。这些人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是不同时期的不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它们以深邃的哲理、炽热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使得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涂木水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8,(4)
一提起曾巩,人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曾巩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就的诗人。 据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的《曾巩集》统计,曾巩有古诗一九二首,律诗二五二首, 相似文献
10.
楚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散文创作离不开想象。散文的想象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散文家的心灵“象一面镜子”。心灵的镜子,是感情的镜子。感情的镜子是有波浪的,它所反映出的不是生活的原貌,而是变异了的,即达芬奇所说的“第二自然”.在一般情形下,有形的生活和无形的感情是很难“化合”的;只有在想象的作用下,生活和感情才能“化合”为“第二自然”。文艺创作实践经验证明,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文艺 相似文献
11.
12.
吴仲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59-61,65
现代汉语中的"惟一"是一个区别词,其用法并不具有单一性,有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一般情况下,"惟一"与"-X"搭配使用,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3.
姚徽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3)
本文就《汉语大词典》、《辞源》“车渠”词条下第一个义项的释义和引例提出商榷。“车渠”作为车的一个部分 ,其确切意义是“车辋”———车轮的外周 ,而非上述两部词典所定义的“车轮”。在结合《周礼·考工记》和其他古籍中的材料对这两部词典都引用的《尚书大传》中的例证进行分析后 ,认为该例证中的“车渠”既不是“大车之渠”(车辋 ) ,也不是“车轮” ,而是一种巨大的海生物车渠。北宋著名学者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印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75-77
近两三年来,随着"克隆”动物的不断问世,异邦色彩的专科名词"克隆”进入了汉语世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揭示"克隆”能够在汉语中立足并进一步扩大交际范围的原因首先,通过"克隆”与"核移植”的比较,凸现"克隆”一词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双重优势;其次结合汉语对外来词施加影响的方式,分析"克隆”受到的语义"汉化”及这种”汉化”产生的重要作用;最后,考察了受众的宽容心态对于接受"克隆”之类外来语词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远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近几年来,中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乌中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引起教育界广泛注意。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有趣;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趣。教师授之以趣的主要措施是寓教于乐和寓练于乐。语文教学研究中,对于寓教于乐真乃“前人之述备矣”;而关于寓练于乐则研究不够。我们知道,“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寓教于乐与寓练于乐是相辅相成的,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董海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情绪觉悟力是由情商(EmotionQuotient)所反映,而不能被普通智商测试所体现的人类智慧的基本因素。情绪自觉和情绪他觉是情绪觉悟力的两个主要方面。对情绪觉悟力的认识划时代地拓宽了人类对自身心理能力的理解范畴 相似文献
17.
贾树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1)
风骨说是刘勰的文学观中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之一。对于风骨这个问题,历代学者专家已作了卓有识见的研究。清代黄叔琳认为:“气是风骨之本。”这是以《礼记》的“气盛”说和曹丕的文气说作为立论的依据,从气和风骨的关系上诠释风骨的涵义。在黄说的基础上,纪昀提出:“气即风骨,更无本末”。两说都承认气和风骨的联系性,其不同点在于,纪昀否定了黄的本末说,认为两者完全等同。黄侃则更进了一步,从文章的意与辞的角度,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的见解,对 相似文献
18.
于思湘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普通话语音美试说于思湘普通话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语言,这种文化语言的口语表达高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一种特有的美感效果和艺术魅力。而它之所以产生如此之美的表达效果,与构成它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美的内在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只就其语音方面产... 相似文献
19.
张春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试说电化教学的作用张春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斑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在教学与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各种... 相似文献
20.
宋巨瑶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136-138
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 ,自幼酷爱音乐和文学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为丰富人类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本文就其音乐创作及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