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莒太史申鼎铭中讲述器主申出身的铭文作"■仲之孙",对其中的"■"学界有不同的释读意见。不过,这些意见从字形到文意皆存在问题,因而"■"的释读值得进一步研究。清华简、上博简中有一类"樊"字的特殊写法,据此可知"■"从邑樊(或燔)声,在铭文中读为"樊"。铭文之"樊仲"即周宣王时的辅弼大臣仲山甫。器主申为名臣樊仲的后代,时任莒国太史。  相似文献   

2.
释住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粹》393,《合集》27522),过去,郭沫若先生隶写为,无说。李孝定先生以为此字“从人从卩,说文所无”,写成(亻卩)。细审此字,写作(亻卩)者与甲骨文字形相合,而写作(亻卩)者漏掉了中间的一个点。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见有人论及,现在试作考释。 甲骨文字,从人从|从人跽形。|是此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释时不可忽视之。传世商代铜器有“|庚”两爵(《三代》15·27·8,《筠清》1.16)|是|的肥形,金文好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简帛文献中的某些简文提出新的释读意见,如安大简《关雎》简1"左右流之"的"流"可读为"摎",为捋取之义。清华简(七)《赵简子》简7"其所由豊可闻也"之"豊"视为"岂"的讹字更恰当,若读为"礼"于文意不连贯。清华简(七)《赵简子》简21"■其衣裳"的"■"的左下构件为"刀"(而非"人"),该字字形结构应分析为"从大,爻声,刀声","刀"为叠加声符。北大汉简(四)《妄稽》简21"身类縳素"的"縳"应读为"缚",训为束缚之义。  相似文献   

4.
釋■     
商代甲骨文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字,写作,又作、等形(下文用~代替),卜辞中一般多用为动词,出现在“~首”、“~某方”、“~衆人”和“令某~某”之类词语中。这个字在卜辞中应该如何释读,历来看法分歧,但大多以为~上是从“余”的。孙海波将此字隸定为“(余止)”,谓“从止从余,《说文》所无,古通(余阝)。”王襄则以为“古徐字,从是省,是彳二字古相通叚。古舆(余阝)通,(余阝)字古文。”商承祚释甲骨文从女从~之为(女途),以~为“途”字。葉玉森认为“此为动词,释徐释途均未安”。饶宗頣先生认为此字即《集韵》训为“止”的“(余止)”字,卜辞中应该为“祓除”之“除”。于省吾师对此亦有专文讨论,他在《雙剑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的司字,实际应隶定作卟。在甲骨文中的卟,通作旧、舅。司父即舅父。对司字的释读,揭示了舅的身份。舅在甲骨丈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舅及舅母,外祖母,外祖父均是祭祀的对象,是许多重要活动的参与者等。  相似文献   

6.
(一) 第一期卜辞有“■”字,也作“■”,在偏旁中或省作“口”,它是“■”(說文訛作雝,隶变作雍)的原始字;第一期卜辞有“吕”字,它是說文“呂”字的初文。后来“■”字在偏旁中多变作“吕”,与“呂”字的初文混淆不分,学者往往莫之能辨,今列四証以明之。卜辞中的“■”字多作为祭名的“■”字用,如“氏■眔奠”  相似文献   

7.
瓠(■)字是甲骨文重要偏旁之一,由此孳乳出瓢、卣等一系列文字。其中,从人从瓠的■字,与古人佩瓢济水(以防溺亡)记载及《康熙字典》"济涉腰瓠曰浮"解释相符合,它正是人佩瓠、匏漂浮(于水中)的符号表达,故释读为浮。■字形蕴涵着浮之字义。从瓠从犬的■字,是一个形声字。犬表示该种动物的属性,瓠是其读音。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穿字从穴从豕两个偏旁,是豕用牙拱掘的会意。豕指野猪,其吻部较长,上下颌均有獠牙,善于掘拱穿凿。后世豕、犬作偏旁有时互换使用,穿、突两字有时字义相同。突字是甲骨文穿字孳乳。甲骨文■(辮)字,像以双手辮丝绳之形,■是会意字,辫为后起的形声字。由甲骨文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辮,符合文字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鬯辶)"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鬯辶)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鬯辶)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1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离辶)","(离辶)"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鬯辶)"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辵"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辵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鬯辶)"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0.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仑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 字,从户从倒立的窠臼两个偏旁;根据已释字字形、字义及商代城址建筑遗迹及房屋建筑有门通道这一实物,用偏旁部首分析法进行研究户、门及臼字的形体和字义,得出结论: 释读为枢字。 即户枢形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张富祥 《殷都学刊》2013,34(1):1-12
商代甲骨文中被释读为“鸟”的字,一般画为大鸟之形,按卜辞文意及商人的凤图腾崇拜之俗,本应读作“凤”.在“鸟星”及“不其鸟”等辞中,所谓“鸟”字应读作“凤”,借为“风”;“(辅)星”与“鸟星”同义,“(辅)”亦为“凤”字之别构,借为“风”.“帝鸟”多半应读作“帝风”,而“帝史风”或可读作“帝史凤”.“鸣鸟”亦当读作“鸣风”或“鸣凤”;“取鸟”、“获鸟”则大抵应读作“取凤”、“获凤”.卜辞指称鸟类习用“隹”字,有无个别辞例中被释为“鸟”的字可读“鸟”之本字,目前还不能确定.《尚书·尧典》中的“日中星鸟”等语,“星”字当读作“禜”,“鸟”字等亦本非星宿名,皆当别作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交交鸣鹥》是一首战国中期的逸诗。文章重新对简文逐字隶定释读,并对缺字考订增补,以揭示其文本原意。从逸诗的形式、主题,楚地文化色彩,创作时代以及与清华简逸诗对比看,这首诗搭起了从《诗经》到楚辞的桥梁,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雪 《殷都学刊》2023,(2):49-52
商周金文中有族徽“■”,可隶写为“弓敦”。文章结合史籍与考古实物等证实,“弓敦”即文献中的“敦弓”,是天子之弓的专称,意谓五彩所绘之弓,故而负责彩绘的弓人因职事而名其氏。“敦弓”族徽的解读,为进一步探讨商周族氏铭文内涵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是当前中国语文现代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要我们用ee代er,nn代ng,腾出r和g,我们就可以凑足20个辅音字母形成5×4的行列表。5×4的行列表具有20!种排列方式,用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用行列表中的字母标调是没有疑问的。降调分重读和轻读,轻声可以不单独占一列字  相似文献   

16.
《文选类诂》是清代著名学者丁福保所著,是研究《文选》的重要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中华书局于1990年又出版此书,这实在是对文史研究非常有益的.近翻阅发现[冽]条下释文有误.其释文云:(杂诗左)案:《诗·四月》:“冬日烈烈”.《诗·蓼莪》:“南山烈烈”,《论语》:“迅雷烈风”,皆作烈.冽亦作烈.……又烈通作列.《史记·王莽传》“列风雷语弗迷”,《注》“与烈通.”案这里的《史记》显然是误,应当是《汉书》,《汉书·王莽  相似文献   

17.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精心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二十五篇”辞赋中,《天问》别具一格,是我国古代一篇非常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天问》全文以“曰”字开头,通篇采取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传说的开天辟地以前,问到天地上下的各种现象;从夏商周三代的兴亡问到楚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货币文字(口丄 )、(口丄 )、(口丨)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丅口)、(口丄口)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口丄口)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口丄 )、(口丄 )、(口丨)、为"呈"的古字;释得(否殳)当隶作(钅刂殳),读为"政",训为控制;(丨口)为<说文>"抍"字或体;(乂口丨)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口丨乂)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建于夏。可是,由于学者考释分歧,殷墟卜辞字书中有没有“夏”字还未有定论,因此,有人认为殷商时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甚至怀疑我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王朝。笔者重新考查了殷墟甲骨文字,认为陈梦家先生考证殷墟卜辞中“”(以下用~代)为夏字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是一篇先秦小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意义重大,经整理者释读,基本可以通读,但是,篇中诸如“洀”“(瘭)”“(撩)”“楚”“(謇)”“疾”等字,整理者的释读恐怕均于义未安,造成相关文句文义不够通顺,影响对这篇小说的解读,需要做出新的释读.另外,个别断句仍需推敲.“将(撩)楚于飤亓祭”句,整理者断句为:“将(榛)楚,于飤亓祭.”这样断句无法讲通,应该考虑断句为:“将(禚),楚(速)于飤亓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