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初 ,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 ,他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聚集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 ,着意于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结构作品时 ,采用心理结构艺术和方式 ,即以心理过程为小说的发展线索 ;其作品主题表现出多义、丰富与朦胧。  相似文献   

2.
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的实践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发现很多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写作手法,如: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丰富的感官印象描写等等。可贵的是,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比,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主要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物的意识描写没有完全退缩到人的潜意识之中,而是与外部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而且,王蒙笔下人物的意识流动受到一定逻辑关系的制约,不似西方意识流那样随意跳跃。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了意识流文学的东方化进程,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带有东方意识流色彩的小说,是他自觉对新时期文学进行的有益尝试,这种"东方意识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识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自己的特色:基本不涉及"泛性欲"的心理描写,始终围绕在东方伦理道德范围之内;人物的意识流动是按照心理时间来进行的,少有西方的"无意识""潜意识"描写,且通常有秩序、轨迹可循,显得更为"理性";东方意识流扎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反映人物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对于现实的抗拒与脱离;东方的意识流描写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叙事模式,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对于传统和古典的极端反叛。同时,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其置于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中,更能发掘其作品广阔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正> 发明“意识流”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实用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个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的是英国女作家陶洛赛·理查逊;第一次把“意识流”术语引进文学评论领域的是英国评论家梅·辛克莱尔。弗洛伊德和容格的心理学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等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对“意识流”文学都有影响。在我国,由于王蒙同志在其《蝴蝶》、《布礼》、《风筝飘带》、《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等创作中自觉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结果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和争论,“意识流”这一术语才逐渐和广大读者相识起来的。不少人据此以为:“意识流”只是近两年才被引进中国文坛的,王蒙是我国最早的借签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因为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 ,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 ,亨利·詹姆斯被人们冠以“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手法为切入点 ,指出心理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以及与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巧、表现等方面的不同 ,从而明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王蒙的名字使读者认识了意识流,也使人们见识了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的东西。他当时的小说实验不仅重新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而且唤醒了人们对传统创作方法的反思和对新的审美艺术的探求。然而,站在文学史角度,我们看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实为一种理性规范下的小说,他作品中的意识流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流”。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具有明确理性思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存在于本真状态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初小说观念的更新中,王蒙和汪曾祺是引人注目的人物。王蒙的小说在内容上仍属“反思文学”,只是打破了以往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的模式,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形式;而汪曾祺的小说不仅形式上的散文化,而且内容上的追怀往事,远离现实与政治,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悲切的伤痕文学、沉痛的反思文学相轰轰烈烈的改革文学保持着较大的距离。王蒙的小说经过了好一番争论才被接受,而汪曾祺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坛上异军突起,经久不衰,其主要特点就是侧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有法国作家爱杜华·杜夏丹的《斫却月桂树》(1887)和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1928);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罗维夫人》(1925);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狂怒》(1929)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1932)以及当代女作家乔·卡·欧茨的《海滨姑娘》(1974)、《29条臆想》(1979)等。然而,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并非始于意识流小说。远的不提,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不乏其例。19世纪后期的一些俄国作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剖析,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问题在于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大相径庭。本文试图将这两种心理描写进行对比,就其不同之处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春之声》的语言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名篇。小说以其独特的结构、新颖的语言震撼了文坛。文章认为,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意义研究方法,对小说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片段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显性心理过程和隐性心理过程的使用使人物心理活动对象化,物质过程的使用使景物描写和社会现实心灵化,并得出结论这种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在表现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理念和强化小说象征意义方面有突出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把作家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努力探索人物内心的奥秘,积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在探索和解剖人物灵魂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列宁在1915年致阿尔曼德的信中指出:“在小说里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我们评论《儒林外史》,除了研究其讽刺艺术,还应该总结其心理描写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一些评论者认为:《狂人日记》是意识流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有的同志甚至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标志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崛起”.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在此略述浅见,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自”“自由联想”手法,让“作家退出小说”,让读者直接面对书中人物,并采用时空错乱的立体结构,作家的意识由客观时间转向主观时间。这些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的意义,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由于合理地使用了这些技巧,才使得其成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篇作者期数朱景仙11 11,.1 1.占,.占胡学富苏恒葛启进汪泽树刘剑锋‘.上1几月.‘粉碎“四人帮”的前奏曲报晓新时期的启明星 —郭小川《团泊佳的秋夭》赏析兼与谢冕、钟来因 同志商榷中国民歌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 —兼评《崛起的诗群》关于民歌的错误观点意境漫谈论马克思劳动实践观点在文艺学上的划时代意义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论析试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外貌描写人物结局的处理 —读鲁迅小说札记鲁迅的修辞王鲁彦与《文艺杂志》秦郎笔下饶姿态底事轻警“女郎诗” —评秦观诗《三国演义》与《堂吉诃德》 —兼评夏自清的“中国古代文学不…  相似文献   

19.
茅盾堪称“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语),“隐蔽的心理学家”(屠格涅夫语)。因为他开笔创作,就以擅长心理描写,特别擅长青年女性的心理描写著称于世;其后,他的创作不断丰富、发展心理描写方法;乃至到了《腐蚀》,用日记体形式,对女主人公心理作了深刻剖析,而被称为“心理小说”(见《论〈腐蚀〉的心理小说特征》,载《茅盾研究论文集》)。他在《腐蚀》中,不仅对人物的表层动机作了精细入微的刻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致力于反映人物的心理意识,以突出“心理时空”淡化物理时空和空间蒙太奇等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其早期作品《邱园记事》中,四块生活“碎片”的攫取和空间并置是“重要瞬间”和“空间蒙太奇”等创作技巧的开端,而空间节点中蜗牛的插入使得小说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