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文章分析了“期待视野”的内涵,认为“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期待视野和文本审美接受关系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接受文本的三种心理形态:同化、顺应和遇挫。指出任何文学接受活动都是接受者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与文本审美信息之间的一个相互同化、顺应和遇挫的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建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提高和自我适应的一个过程。最后,指出同化、顺应和遇挫与作品艺术魅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在读者的审美接受中表现为知觉定势、预备情绪和创新欲求,不同的期待视野往往选择不同的接受方式,对作品进行不同的空白填补和意义阐释。它是联结创作与欣赏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接受类学走向实际应用的量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列出读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及恒定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这一题名浓缩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能够更好地涵盖全书的题旨,也更符合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因而,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取代了“石头记”等其他题名而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接受美学“意义未定和空白”以及“期待视野”理论,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及文本与读者“期待视野”距离是吸引读者阅读从而延续文本生命的关键,而异化翻译法能实现空白的保留和上述距离的拉大。实践证明,异化法表达更能赢得读者青睐,即便会造成一些阅读困难,也能随读者“期待视野”的发展而被接受。所以,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比较了《爱玛》两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及其在读者审美接受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点”,并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种修辞手段的工巧使用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增色不少。毋庸讳言,也为它的异语转换增加了难度。译文中能否成功再现这些修辞手段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为这个论题提供了理论框架。接受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理论,它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作品的调节机制,所以译者需时刻“心中想着读者”尽可能地从文字到形式再展原文风貌。从对原文中修辞手段的审美期待着手,展开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分析,赏析其辞格之美及其辞格在译语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形式方面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在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说,从而突破了期待视野仅仅用作文学作品的阅读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一种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主要有报纸的生命在于接受,报纸需要发行量更需要阅读率;读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报纸应正视并接受读者的选择;办报应“目中有人”,让读者“介入”传播活动的全过程;报纸须持续创新,顺向并适度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7.
一把文学的审美阅读过程看做一个使文学本文“具体化”的过程,这是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接受问题的重要观点.“具体化”概念又是和他对于文学作品本体结构的看法密切联系的。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一种语言构成物”,它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图式化结构”,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空白”或“未定点”。在阅读活动中,读者通过积极地想象和理解,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把作品中的未定点加以确定化,把作品中的各种潜在因素加以现实化,从而使作品的表现对象(人、  相似文献   

18.
图书与审美接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春霞 《南都学坛》2002,22(5):123-124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曾经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他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读者体验才最终实现。因此,图书能够实现其价值,也必须通过读者的审美接受来实现,所以,关注读者,了解读者对于出版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每一本图书来说,审美接受发生于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一种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只有这两极的合壁而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从而将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研究转向对读者反应进行研究,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作用。接受理论给我们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涉及到读者、文本、作者和社会背景等多视觉研究。使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歧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填充其“空白”,重新建构,不断调整期待视野,确定其未定点,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学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探讨的深入、国外接受美学和读者理论的传播,人们对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是由语言来缔造的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文学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一般存在着审美的多层次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本身包含着"多种价值"(multivalence)造成的.而"多种价值"又来源于生活所赋于作品的多种语义层. 但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又受接受主体的制约.依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