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壮族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享有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圩市文化等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对东南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能有如此深远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壮族和东南亚兄弟民族皆同源于百越,壮族作为百越族群发展的主枝,承袭了百越文化的诸多特征,并善于兼收整合并蓄多种异质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4.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铜鼓的主要使用区域之一.各族人民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铜鼓的制作和纹饰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融合的实物见证,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历史见证.各民族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精髓的完美结合,使铜鼓的文化内涵变得无比丰厚.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认同是求同与求异的综合,旅游开发为实现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契机。壮族的族群认同要素主要有布洛陀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岜莱文化、干栏文化等,壮族民族旅游开发以这些壮族传统文化为内容,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是实现族群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巫文化与壮族麽教文化、鸡卜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青蛙文化、师公文化、道公文化等一起是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巫信仰和麽教信仰则是壮族原生型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壮族巫信仰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模式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壮族文化面临着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转变文化模式的瓶颈。本文试图以壮族文化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为起点,在全球化视阈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框架下,审视壮族文化模式的特点,探索壮族文化未来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需求,使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必然。它给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的民族文化必须立足自我,迎接挑战,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应该着重从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存亡,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培育民族优秀精神品格方面也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具备弘扬民族文化不可估量的优势。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建立健全民族文化类社团的良性机制、发挥社团成员聪明才智、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注重打造精品民族文化类社团,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途径的探索,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内容十分丰富。在文化属性上,它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或说“那”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示了壮族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网络时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面临着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的挑战 :首先 ,在网络文化传播上 ,西方凭借其信息高科技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威胁。其次 ,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 ,第三 ,面对网民低龄化的特征和趋势 ,加强青年网民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势在必行。第四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的背景下的网络必然打上“转型期烙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欲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就应在网络中根植中国文化及其精神 ,建设富于综合创新的本土化的网络文化。中国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根植是可能的。其理论的可能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的深蕴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现实的可能性来源于网络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网络的传播特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网民的文化传统的教育 ;二要探讨中国文化在网络中根植的形式 ;三是参照中国文化精神建立网络伦理规范 ;四是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坚持交流中的“拿来主义”;五要加快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技术研究 ,建设并维护本土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促使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兼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同时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19.
足球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间接体现。不管拉丁国家的足球发展,还是德国、英格兰以及我国的足球发展状况,在本质上都受到了本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很大影响。欧洲文化的严谨有序,拉丁民族文化的自由浪漫,中国文化的内敛中庸含蓄,都在各自的足球发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足球要有根本性的提高,就必须吸收世界不同风格的的优秀文化,改变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