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财富尺度和自由时间这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从"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而且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代表体人民的利益,人的利益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人的人全面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形态"自由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发达生产力、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和大量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历史。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定位,努力促进个性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革和进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社会变革中,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体现得非常突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时期,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突破的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关系发生变化,私营手工业商业的出现,对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统一到生产力的要素人。据《手稿》可证直观、直觉、想象和形式化等"感性"的形象思维,居于思维的纵深,关系到比理性更深的领域,乃艺术审美思维和科技创新思维两类心理活动的共同底蕴,且有认知启示功能,这使得思维突破逻辑推断等而使得直探事物奥秘成为可能;学科细划造成借鉴不足,忽视了个性自由发展与需求,偏执的价值观都有局限所以需融合;应从不同视角挑战科技理性霸权而重视人自身得非理性;研究分析可见,艺术审美思维方式对科技理性呈互补关系、有借鉴价值,所以使两者相融乃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诉求,这将对构建多维的创新平台、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优化生存环境有着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书峰 《南都学坛》2008,28(3):110-1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人对人的相互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阶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要使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寻求人类自由解放的真理.认为自由是人的自然本质力量、社会本质力量、个性本质力量的实现,人的自由之路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双向对象化的革命实践之路,是自然、社会、自身向人的回归之路,也是人向自然、社会、自身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并非如以赛亚·伯林所说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也并非"欧洲中心论"立场。马克思"民族观"的价值关切体现为:解构"资本"统治人的逻辑悖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奴役人的现状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主题。当代中国社会正步入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社会问题思考的时代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机遇和现实的条件,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 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人的素质应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容易实现.人的素质已经成了制约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人的发展越来越全面和自由,人更应当自主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始终是未完成的,始终处于不断提升自已的过程之中.与一般物质发展过程有所不同的是,人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走向自觉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提升表现为三个层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与人的关系明白合理;在人性完善的层面,人的提升表现为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人在三个层面的提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社会进步的个体性基础,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但是它又在某些方面抑制了人的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个性协调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张扬和发展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本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格建构"其实是个体"自我品质"与"自我行为"的不断建构过程,由于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榜样群体"、"教养方式"、"人格典范"不同,导致了儿童在社会化中所获得的"人格烙印"也就不同。笔者根据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行为研究,将儿童社会化"人格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烙印"分为:类植物"人格烙印"、类动物"人格烙印"、传统"人格烙印"及理想"人格烙印"。  相似文献   

14.
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还是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初始阶段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中,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的综合发展观中,人既是经济工具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物质生产能力充分发展、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自身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四维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基于的物质维次越高,认识结果与事物的本质就越接近。个体与系统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个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是物质三维形态的最基本关系。物质四维形态是由"原因+运动形式=结果"这一公式构成的若干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一百年中国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 ,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1)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 ,从长时段和宇宙星系一体来看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有决定的作用 ,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 ,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有决定作用。(2 )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越高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 ,只能说社会生产力越高 ,人类越是在更广泛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3)地理环境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影响人类社会、上层建筑 ,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 ,造就文明的差异 ,这两者并不冲突 ,这更能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从横向来看,权利能力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的解放过程,权利能力也使人与动物相区别。从纵向来看,二元存在、自我意识、表示意志和现世性是其存在理由。以"纯利益权利能力附停止条件说"和"利益关联说"解决未出生者的民法地位问题,以"近亲属利益关联说"解决死者的民法地位问题,使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一通说得以维持,有利于民法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则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评价标准的历史性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都强调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都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等。其发展性则主要体现在“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是近代思想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立场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对二者关系的解决程度。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纯客观主义的实证方法,为了经济科学而牺牲人。费尔巴哈哲学由于对抽象人崇拜而忽视现实人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从科学和价值统一的角度,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