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旅游与文化旅游"旅游"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体验自然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从事的旅行观光、游览娱乐等活动。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经济学家孙尚清曾说过,"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可以说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旅游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文化旅游”是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类型及其内涵。文化旅游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美丽的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等是自然景物,但不是文化。它经过人们的发现、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景观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从而使文化和旅游融为一体。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它们所体现的人类文明成果及审美观念,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2.
谭继和 《四川省情》2007,(1):29-30,32
四川是我国西部人文景观最富集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要凸现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推动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树立精品意识。这是提升四川旅游形象,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倍增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国际旅游与宏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关系?文章通过基础调研获取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确定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待确定的具体构成因素.采用宏观分析和脉冲分析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演变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国际旅游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晓山 《统计与决策》2012,(22):106-109
民族文化旅游自产生以来,在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文化失真问题最为突出。这不仅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不利,其实这也是阻碍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的主要因素。文章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失真以及旅游企业方面就文化失真所采取的措施等情景,对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主要包括其负面心理、感知风险、旅游评价及旅游购买行为等方面造成影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情景假设,并且采取相关实例进行调查研究,利用所涉及变量的关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有关数据,通过4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耦合协调等级进行划分,通过Moran’s I和Anselin local Moran’s I法对二者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虽然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但两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东部、西部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最后,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坚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新导向、打造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容新特色、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新品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新思路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城市文化系统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城市文化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社会人文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4大维度18项变量构成.文章以河北省区域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城市进行旅游文化生态位分析测评,指出各类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当今学术界和旅游管理当局广泛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目的地居民文化指标,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居民文化变迁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武陵园景区为例,对旅游的文化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6—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SDM模型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省际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但东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缓慢,已被西部地区所超越;(2)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均能显著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不显著;(3)人均GDP的增加对本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起到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公路密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无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于两个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从事其应用研究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相关与回归二者之间的一些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8个二级指标,以我国少数民族八省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竞争力评估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决定作用.在综合评价上,云南省因公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的经济和人力资源较为充分等优势使其文化旅游竞争力居于民族八省区之首,而西藏、青海则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交通状况不能有效支撑产业需求等原因产业竞争力较低.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文章以西藏旅游业为例,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为总目标,以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系统、社会文化、旅游环境等四类次级指标为准则层,以此选取方案层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资源开发潜力,并给出民族文化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的重点行业之一,也是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的县域,充分利用县域内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拉动文化内需、促进产业化结构升级、实现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四川县域文化旅游业开发应该以文化为切入点,突出文化旅游主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在河南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旅游业在促进全省经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陕西、山东等旅游强省相比,河南的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也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相似文献   

15.
对西北600名民族文化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了旅游动机和目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组织行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评价行为,据此提出未来西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四川地处内陆,资金短缺,旅游业发展起点不高,资源规划开发水平较低,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滞后,全省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总收入在全国所占比重较低。本文就  相似文献   

17.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对象,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闷其他资源一样,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并发挥出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对相关县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相关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相关县域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文化经济而言,还特别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  相似文献   

19.
亚欧大陆桥的初步建成,为中国及其邻近各国开辟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理念为核心的目的地间新的合作空间.文章通过采用旅游地中心性指数对亚欧大陆桥21个节点城市进行竞争力评价和分层聚类分析,拟在其中国段构建基于旅游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借此预测未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寻求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最优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百姓追求的生活时尚。各省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使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大开发、旅游名镇大建设发展战略,经过精心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合力推进,我省旅游名镇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