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6,19(1):50-54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2.
乂田 《阴山学刊》2007,20(1):61-62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3.
陈东 《齐鲁学刊》2003,(2):31-36
历史上所谓的《齐论》有战国《齐论》与汉代《齐论》之分 ,二者性质不同 ,在今本《论语》中都有所反映。历代学者对汉代《齐论》的性质、散佚篇章的去向、在今本《论语》中的保留 ,以及战国《齐论》对今本《论语》的影响等 ,都做过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但迄今为止 ,《齐论》的真相依然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4.
晁福林 《人文杂志》2012,(3):110-114
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对于研究今传本《礼记·缁衣》有重要意义.由简本《缁衣》到今本《札记·缁衣》的文本变化,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观念变迁的背景下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简本《缁衣》首章可以说是研究这个调整的很好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   

5.
银雀山汉简《晏子春秋》整理出版于1985年,其后,吴九龙、骈宇骞先生各有释校,为简本《晏子春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简本和今本对读,发现一些可以做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条记于此,以求教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早期《老子》文本在不断发生演变。从郭店简本到帛书本,《老子》大致处于"自然分章"阶段,但人为分章的因素在不断增强。自景帝立经后,西汉《老子》的篇章进入了人为设计和裁划的阶段。帛书甲本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从战国中期到汉初,《老子》的主题意识在不断强化,最后在帛书乙本中以"德""道"的篇名完全呈现出来。帛书二本属于成型本,而北大汉简本则属于定型本。汉简本及邻氏、傅氏、徐氏三家本均当为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老子》的立经,与其文本的定型同步展开。在西汉中后期,《老子》进入了子学化的定型阶段,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即属于所谓子学化的定型本。《老子》的定型,以"天地—阴阳"的宇宙论为基本原理,其章数设计亦有相应的数理法则。刘向本章数设定的依据具体见之于其子刘歆的《三统历》,总章数"81"源自太初历的日法数,上下篇的章数(37对44)则依据中数五六之比而裁定。至于汉简本章数的设定,可能与盖天说有关:总章数"77",源自四七宿(二十八宿)的天文图象;而上下篇章数44和33,则依据"天三地四"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 ,指出 :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 ,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 ,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 ,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札记校勘、论析了《仪礼》中4处文字问题。它将武威汉简本《仪礼》与今本《仪礼》相对照,并参考唐石经等文献,考释出简本《仪礼》中一个字的本字和今本《仪礼》中的两处错误,并纠正了陈梦家(《校记》)和王念孙、王引之(《经义述闻》)的有关误说。  相似文献   

9.
再读郭店竹简《老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术界对郭店竹简《老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前已有一个较完整的《老子》原本,简本则是它的节选本;另一种认为,简本《老子》是一个完整的原始传本,今本则是在简本的基础之上增篡而成的。本文认为,简本《老子》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来的,至战国晚年才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至于简本《老子》与儒家的关系,虽说简本《老子》没有后来的“绝仁弃义”那样公开反儒的文字,但亦有贬抑儒家思想的倾向。对于这点我们也是应当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聃而非太史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本《老子》的出土为解决《道德经》的作者问题提供了更为可靠而直接的史料。简本《老子》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 ,结合先秦两汉典籍 ,可以确证今本有而简本没有的内容在春秋末期就已存在 ,是老聃所说 ,这说明 ,简本是今本的摘抄本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聃  相似文献   

11.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诗经》,学界一般认为属于《鲁诗》。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诗经》中的传、故训、文字以及《齐论语》等其他竹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海昏侯墓《诗经》属于《韩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昌邑国《韩诗》学者王吉有关。通过海昏侯出土诸多简牍文献可知,刘贺其人虽缺少政治谋略,但也非冥顽不灵之徒。相较于汉代其他诸侯王,刘贺亦称得上是好学之人。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仲弓》篇是久佚的记载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使人们对于孔子政治思想可以有更一步的了解。孔子将"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改过举罪"看得十分重要,认为这些是"政之始也",可见在他的"为政"思想中,选拔和管理官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上博三《仲弓》篇和《论语·子路》篇的相关内容可以对读,这为理解孔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也为《论语》的释读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二年律令·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步克 《河北学刊》2003,23(5):148-150
今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 ,最高一秩是二千石。有学者认为 ,《秩律》缺中二千石诸简。作者经过考辨则认为 ,汉初原无中二千石一秩 ,故《秩律》这部分并不存在缺简。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汉代以至魏晋有关历史记录中多见的“小妻”称谓,结合长沙走马楼简所载进行考辨,认为正史记载,大体以上层社会作为主要对象,而走马楼简则提供了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资料,其中有关“小妻”的记录,体现了多妻现象涉及社会层面的普遍。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相似文献   

17.
厉神占梦与《惜诵》中两“曰”字的人称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年 《云梦学刊》2005,26(3):38-41
《惜诵》中厉神占梦一节,连用了两个“曰”字,其原因何在?参考《离骚》中的灵氛占卜与《诗经·小雅》之《斯干》《无羊》的占梦,结合上古“习卜”的礼俗,并由《包山楚简》《望山楚简》等出土材料考察楚国的占卜方式,可以推知:厉神占梦的过程分为首卜与习卜两次,故而其占辞也就分为两部分,两“曰”字便是占梦者两次占辞的分别引起之词。由此亦可就原诗之相关内容作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