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双语言艺术,它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原文作者思想的过程。好的翻译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语言系统存在的差异性,翻译不可能做到字对字、句对句的完全工整。代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的一部分,小说文学语言表达中有着指称衔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翻译及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汉英对照阅读《围城》发现,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多使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与译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截然不同。而译者在汉译时灵活处理英汉人称代词的不同使用习惯,使得译文语言规范,清晰易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汉英篇章结构分析与比较 ,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 ,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 ,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 ,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 ,认为英语 (或印欧语言 )是“形”摄语言 ,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时体认知模型的主体是"时间"和"事件",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但这些都是基于梅勒的时间观而获得的。首先,鉴于梅勒时间观的两种分类方式:A时代和B时代,我们获得了"事件的A时代时间结构及判定"和"事件的B时代时间结构及判定",此二者虽有区别,但归根结底是外部认知者对"时间"的判定。其次,在对两种事件的时间结构认知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得了"时体认知窗口机制",这种机制还是具有A时代和B时代的差别,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事件"。第三部分从"逻辑语境"和"语言语境"视角对"时体认知模型"进行建构,以便获得一个对"时体"更深、更透彻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时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汉译英中的这一现象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汉英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认为这是由于译者未充分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和汉语 (母语 )负面转移所导致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 ,文化能力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的运用。本文通过讨论英语学习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因文化不同反映在语言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强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英汉民族对动物“狮子”的属性有相似的认识,同时又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动物名称“狮子”在汉英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本文以汉语中的“狮子”和英语中的“lion”这两个对应词为例,探讨汉英民族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异现象,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被动句是英语语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结构形式。而如何翻译英语被动句,这也就成了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经常遇到的一个看似简单,实而复杂的问题。本文详细探讨了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的理论依据和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差异对比,并通过大量实例具体阐述如何处理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设置汉英整合课程是我国语言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现代系统科学、思想库模式理论和绿色教育理念为我们探索复杂性问题和双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通过将上述理论运用于汉英整合课程的教学机制,从理论上论证本土儿童在通过汉英整合课程促进母语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较高的英语学习效率,并对我国未来中小学语言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构想。  相似文献   

10.
某些植物词语在汉英语言文化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喻义、象征意义,这是由于使用汉英语言的民族所在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文明的共性造成的。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审美心理、民族文学传统、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植物喻体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虽然字面意义相同,但产生的文化意义却具有差异性,也就是文化喻义相异。而有些植物喻体在一种语言中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缺乏任何联想,这就是零文化喻义。此外,汉英植物喻体也有民族的文化喻义。  相似文献   

11.
指称(Reference/Deixis),也叫指示,是哲学、语言学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语用学中指称的研究范围过窄,只讨论话语和其发生的语境相联系,切断了话语与更广阔对象客观世界的关系。指称研究需要在借鉴其哲学含义基础上扩大在语用学领域的范围,在语言学层面上讨论它的属性与范围。语用学中的"指称"是连接语言符号和具体话语的途径,语言符号通过指称对象构建了实际的话语系列。指称对象包含了言语行为结构和认知世界对象两个角度的分析,指称问题至少应该从指称形式和指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X同时于Y,是指X的时间和Y的时间在时间轴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的时候”是同时标记,“时候”句只表示同时关系,具体包括重合型、包含型、交叠型和相接型四种类型。综合视角与分析视角、小句时间与事件时间、客观同时与主观同时、现实性与确定性制约着人们对“时候”句时间性的认识,以往有些学者之所以提出“时候”句表示先时关系和后时关系,就是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梳理同时关系的四种类型、探究认识“时候”句时间性的制约因素,亦有助于分析“时候”句的习得偏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约束理论对汉语中的约束以及约束受阻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名词性词组的指称特点,可将其分为照应语、代名词和指称语。该三类词在句中的受约束情况各异。约束理论三原则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约束受阻是一种独特的约束现象,可分为强和弱两种。尽管汉语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句法形式和英语的不一致,但仍然可用普遍语法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汉英语言各具特色,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英文中表达颜色的词汇繁多,红色是所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中“红”在指称意义层次,内涵意义层次与联想意义层次对等三个层面上研究英汉互译。充分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互译是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对应,而非仅仅字面意义的对等,这一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英语言各具特色,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英文中表达颜色的词汇繁多.红色是所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中"红"在指称意义层次.内涵意义层次与联想意义层次对等三个层面上研究英汉互译.充分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互译是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对应,而非仅仅字面意义的对等,这一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红楼梦》的俗语翻译看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晓晴  张从益 《云梦学刊》2004,25(1):119-122
中西方历史的渊源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在其数量多寡、指称明确度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中,其汉英亲属称谓语,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区别:1.明亲疏,内外有别与亲疏不明,内外无别; 2.讲辈分,长幼有序与论英雄,人人平等; 3.重性别,男女分明:英汉民族不同的表现领域; 4.汉民族独特的“非亲属的亲属”关系———准血缘带来的血亲称谓泛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错误分析法对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分析,发现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理解失误、双语转换失败、表达过程中对汉英表达差异的忽视及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使用不当是产生中式英语误译的重要原因.加深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加强翻译理论知识学习是减少中式英语误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景芝 《中州学刊》2004,(6):200-202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被动句,这是一种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形式和手段,但同一语法术语在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英汉被动句有不少相同之处,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英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被动语态;第二,英语主要用被动语态表达被动概念,而汉语的被动关系有更加丰富灵活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母语的语音迁移是我国英语学习者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汉英语音的迁移,并对汉英语音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我国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拼音和语言习惯等影响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基本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英语的段落比汉语更注重主题句的运用.这种现象一则是因为英语在世界上是作为国际语言来学习所形成的:注重利用主题句进行教学;二则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产生的:英语比汉语更注重段的划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英语里有关主题句的知识以及主题句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