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浅谈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成果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理论与实际脱节、食洋不化、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等缺陷 ,与长期以来观念上的误导、评价的偏失、无定量分析和转化的渠道不畅通等直接相关 ,它们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难以应用与转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对症下药 ,促进社科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角度阐述了社会科学创新的内涵 ;探讨了社会科学创新的意义 ,认为社会科学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获得发展并实现自己的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强调社会科学创新的实现 ,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及社会的宽容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报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报栏目设置与科研成果联系不紧;高校学报发展定位不准,无法突现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优势。为此,高校学报应在选题策略与实施方案两方面入手,搞好栏。目创新,为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是我国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科研单位,其科研项目转化之后,不但能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的集合,而且能够帮助其获取发展更多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6.
7.
成果转化日益成为高校延伸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现状,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体制机制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制约高校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入手,以高校自主建设的专业从事成果转化的机构为样本,探索通过制度创新设计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知识化的潜在生产力存在着它特有的成果转化的过程。它主要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进入政府的决策咨询 ,在企业和生产中得到应用以及教学培养人才这四个途径得以实现。因此 ,政府应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 ,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从实际出发 ,为政府决策 ,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  相似文献   

9.
牛帅  朱选功 《南都学坛》2013,33(3):113-116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低的现象,并且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高校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市场化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整体过程,提出该过程所受到的四个作用力:环境激励力、市场拉力、技术推力和内在活力,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也与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同等重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虽然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了转化自然科学成果的重要意义,并重视研究转化自然科学成果的途径与方法,切实促进自然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却仍然不同程度地无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既欠缺实践上的有效举措,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致使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为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有必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三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重要性的研究较多,其中也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问题,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薄弱,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因此学术界还需要加强此领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何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等问题,学术理论界并未进行认真梳理与探讨.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借鉴组织能力的"RPV模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入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运行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产出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当前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正确分析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的实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是法律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法律观念、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创造的。我国社会转型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自由、平等、幸福、安全的社会,通过法律创新,能够加快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政府奖是成果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获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近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形式与作者构成、高校分布与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与优势学科的统计分析,能勾勒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产力分布情况,明确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生产力的优势及差距,进而给出提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是颇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总体上相关探讨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来看,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讨论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模仿式形成阶段的结束,因而这场讨论可能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转折性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建构要消除规范化、科学化与本土化、中国化之间的二元对立,中国社会科学应该是一种“地方全球化”知识,它来自于“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双向推动。而且,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必须是一种全球意义上的自主性,这牵涉到全球不同地域之间和国内不同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