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2.
黎锦明作为鲁迅赞赏过的"湘中作家",和鲁迅有过密切的交往。鲁迅曾经亲自教诲黎锦明,因此无论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黎锦明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继承了鲁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又开启了革命小说的先河。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黎锦明和鲁迅一样旁出一支"反抗复仇"的主题,最终成为20世纪20年代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3.
鲁迅及其作品是张承志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张承志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尊重文学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参以本人极为个性化、情感化的描述,张承志凸现出了真实的鲁迅形象,也延续了鲁迅文学及精神传统.在接受和思考鲁迅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的深情和一个历史学者的严密.  相似文献   

4.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对鲁迅创作精神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浙东乡土作家同鲁迅有着同一的乡土背景,又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提携及其作品的直接影响,对鲁迅创作精神的承传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创作都立足于浙东乡土,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也写出了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意识形态的变化,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对乡土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鲁彦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立足于浙东这块热土,从人物形象上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写出了在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也描绘了在此环境下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有鲁迅的影子,这影子就是鲁迅的文学传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精神。鲁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也都关心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鲁迅是面向世界的,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是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闪闪发光。面对鲁迅,新时期文学缺少的是自觉的启蒙精神、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现实的批判精神。新时期文学应该把鲁迅的这三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导向、标尺和座右铭,不断实现自我新发展和新超越  相似文献   

7.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没有哪一个像鲁迅那样生前死后都遭到命运的磨难。作为划时代的文化伟人,反却遭到如此劫难,这真是文学史上罕见而奇怪的现象,似乎也是鲁迅的宿命。应该以正常的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与学理论辩走进鲁迅、认知鲁迅和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8.
一个作家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异域作家的影响。鲁迅就受到包括尼采在内的异域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分析《野草》中《秋夜》的意象,得出鲁迅对他人精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与书为伴,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他是出色的作家,更是优秀的“读”家。鲁迅对读书,有自己的思想:明确的读书目的,坚定的读书信念,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此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简析了鲁迅的阅读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用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凝结.遍读小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曲曲血泪的诉歌,显示了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从鲁迅小说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鲁迅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的高度,用近代小说观念,将《金瓶梅》准确定位为"世情书",具有开创性意义。他运用社会的历史的观点,对《金瓶梅》性描写的成因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但对性描写本身的评价,则有失于平庸。他将《金瓶梅》早已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打破权",归之于《红楼梦》,有失公允。他对《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的认定是错误的。他仅用书中的"山东土白"四字,对《金瓶梅》作者"决非"是"南方人"的判断,则有失于武断。  相似文献   

13.
鲁迅晚期的五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运用油滑的形式,将喜剧性反讽与戏谑性怪诞结合;在思想内容上,用怪诞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清算、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12,32(1):63-68
在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中,透过对女性饥饿之躯、欲望之躯和疾病之躯的叙述,使女性身体承载了"思想启蒙"的隐喻,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饥饿之躯的叙事,揭露了男权社会的经济剥削造成女性物质生存困境的罪恶,女性必须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和男性一样的主体性而非只是客体的存在。女性欲望之躯的叙事,揭破女性的欲望压抑与男性的欲望消费的阴谋,发现其中的性别寓言以及男权权力话语的分散与播撒。女性疾病之躯的叙事,由女性身体的疾病痛楚透析疾病的文化隐喻,由人的生理疾病联想到人的精神疾病,从原来的医治人的生理疾病转变到对人的精神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晚期杂文聚焦于文化记忆对国民精神的形塑过程,聚焦于权势者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与管控,形成其内在的精神轴心与底层立场。鲁迅杂文指出,文化记忆承载着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关联着一套排斥异端的规则;同时,他还探究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背后的权力机制。作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鲁迅既珍视异见声音、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同时也始终以一个异端者的方式为人与为文,实践着自身的文化抗争。  相似文献   

17.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著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鲁迅提倡“直译”之法,表面看来是对“近世名人”即林纾等人的反驳,但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层原因,文章即从语言、文体、“译经意识”以及时代转型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9.
鲁迅美术思想是其整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它的核心是肯定美术的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 ,治美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其形成的根源。它的两条基本精神是 :提倡大众美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美术思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依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精神之火,照亮了科尔沁满族作家江浩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在身上带有“尼采气”、坚持民间立场和边民立场、“原生态”与“现代性”结合等诸方面,江浩都受到了鲁迅的强烈影响。与其说是他被动地接受了鲁迅的影响,毋宁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