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中听"信息传递的基本言语序列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文化传递"不中听"信息时的语篇组织模式、思维方式、交际策略的选择倾向具有明显差异,文章借助实例透视中西"不中听"信息交际风格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工具之一。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了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身份 ,且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便是一个编码—发码—传递—接受—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 ,可能会造成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功能信息突出"原则,其核心是强调对低价值信息的删略处理。该原则对电视片解说词的翻译比较适用,但旅游文本的翻译是否一概采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旅游文本具有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对于此类文本中表现一国、一地灿烂文明的必要信息,如人文环境、风土人情、精湛的传统工艺等内容,不宜以"减少游客不必要的交际努力,增大关联性"为理由,作所谓的"价值虚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广告翻译应遵循美学原则:融"音"、"形"、"意"、"美"于一体的语言优化原则、受众的文化可接受性原则、情感传递原则。广告翻译是一种"美"的传递,应以受众为中心,从语言美学特征、文化交际功能和情感传递方式等方面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减少翻译中的美学失误。  相似文献   

5.
因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影响,文化信息的传递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常被人拿来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林语堂先生英译本《浮生六记》在传递中国文化信息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6.
英语学习不仅关涉到交际性工具的掌握,也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了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本文在Hofstede文化价值维度的视角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交际风格着手,探讨了校园情境下英语学习者交际风格变化和文化认同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外语学习者在保持母语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英语化"的认同;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批判性、多元化、生产性的交际风格取向对这一认同现状起到了推动作用。外语教学上应加强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对比分析,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强交际环境;弱交际环境;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摘要:比较了两种交际模式的差异,并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孕育出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掌握不同文化下的交际风格的差异能够帮助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减少误会,促进沟通。  相似文献   

9.
言语交际中预设对信息传递起到了推进作用,而预设在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并非都是已知信息或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也可以传递新信息并以此达到某些交际目的.预设与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动态性的变化,即预设与断言信息以螺旋状模式推进言语交际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化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交际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