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学问题》(ДорнодахиныСудлалынАсуудал)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78年创办的刊物。初为年刊,1981年起改为每年两期,每期约六印张,用蒙文出版,附有俄文目录和主要论文的俄文提要。这个刊物主要反映蒙古的对外政策、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并且也兼顾东方学研究中的诸课题,如蒙古学、汉学、满洲学、藏学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刊物辟有论文、评论、情报信息、书介等专栏,不仅刊登本国学者的文章,而且也登载国外学者撰写的论文及译文,是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结  相似文献   

2.
189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三位教师创办了《物理评论》,成为美国第一本物理学刊物。大约40年后,发展为物理学界最核心的权威期刊。文章介绍了《物理评论》最初6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此期间期刊的容量进行了统计研究,结合统计期间美国的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变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05年创办,是聚焦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学术性与思想性并重的研究性辑刊,致力于推动高质量的公共行政学术研究,正在成长为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具有学术品位和引领作用的刊物。《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强调对前沿和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以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西方理论进  相似文献   

4.
我校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创办已久,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影响;而校外专家的评论与点拨,对强化我们的办刊特色,既是一个鼓舞,也是一个鞭策。《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发表了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张莉莉的《论创制高质量学报的基本途径》,文章指出了创制高质量学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记录了19世纪30年代南中国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现象,表现了刊物创办者和撰写人对于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历史、文化和人们思想、道德的认识及评价。这份刊物对于南中国海地区历史文化所作的反应和评论,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在进入中国本土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认识接受和交流状况,为我们理解此阶段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人物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大型综合时事评论类周刊《满洲评论》,是反映伪满时期社会文化动向的重要刊物。其中相关伪满文学与艺术的报道评论文章,从创刊伊始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并延续至该刊终结。主持刊物文艺栏目的山口慎一,是伪满文坛知名的文学译著者。他号召了田口稔、青木实等伪满日本文人为刊物撰写文艺评论。《满洲评论》中的文艺报道,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伪满文坛的动向。可以认为,《满洲评论》与伪满文坛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而刊物的文艺栏目则是维系此种联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苗作斌 《中华魂》2008,(10):27-29
中共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于1958年6月1日正式创刊,它是毛泽东亲自提议、策划、催生的。提倡、推动、指导《红旗》的创建工作我们党还在筹建过程中,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此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尽管刊物名称有所变化,但一直坚持在办,直到解放战争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一直考虑恢复党刊。1955年重建中央政治研究室,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党刊创办作组织、人事准备。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几次强调我们的干部"要更多  相似文献   

8.
一、从《湘江评论》到《政治周报》《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五四时期主编的影响深远的革命刊物,其文章与评论很多是毛泽东亲笔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采,很有战斗力、说服力。《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宣传了“世界革命”、“人类解放”思想。《湘江评论》论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论文  相似文献   

9.
近日,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发现了一篇署名庚言的短文,题为《美术杂志第一期》。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又在该刊一九一九年三月三十日出版的第十五号上,查到同一署名的《随感录》三则。根据文章的署名、鲁迅与《每周评论》的关系和文章的内容风格,我断定这四篇短文是出于鲁迅的手笔。  相似文献   

10.
《战时学生》是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我在开封市创办的杂志。该杂志旨在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是以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刊登文艺稿件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这个杂志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呢?这还得从创办《争存》杂志谈起。 在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富有革命传统的开封青年学生热血沸腾,千方百计为抗日救亡作贡献。当时我在省立开封高中读书,在两河中学读书的冯友新(现名冯若泉)、穆青,昝范五(现名张远)等同学约我合办一个以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刊物。在筹办这个刊物的过程中,徐述之先生(北仓女中教师)对我们说,河南旅沪流亡同学会也在筹办这样的刊物,你们一起合办好不好?他还热心介绍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我们第一次谈“保卫童年”这个话题是2000年秋天,后来谈话稿在《素质教育博览》第10、11、12期3期连载,河南省的《小学青年教师》在2002年也分3期连载。这个话题在《素质教育博览》刊出后有很多呼应的文章,刊物后来做了“保卫童年”的专题笔谈。这个话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少老师在我们刊物今年笔会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由美国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出版并为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国际著名刊物《期刊评论》(Serials Review),遴选了大陆、台湾和香港两岸三地六家杂志(台湾淡江大学主办的《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香港教育学院科学系主办的《亚太科学教育论坛》、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明清小说研究》、中国韵文协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刊》和我校主办的《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就“开放式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问题进行了电话专访。2007…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1920年到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赤光》杂志是他与当时在欧的进步青年创办起来的。《赤光》是手工刻写油印的刊物,现在在法国里昂市图书馆尚存有17期。周恩来、王若飞、李富春、邓小平、瞿秋白、  相似文献   

14.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新式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1898年12月23日,晚清立宪派的第一份宣传立宪的刊物《清议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梁启超翻译成中文的《佳人奇遇》,并引起了巨大反响。梁启超一时技痒,在1902年创作了一部中国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  相似文献   

16.
<正>《南都学坛》是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之最高学府南阳师专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创办于1981年3月,原名《南阳师专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季刊,共设一个编辑部,是全国师专中创办最早的学报之一。1989年1期起本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获准向全国发行,1992年1期起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 南阳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本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办刊方向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优势,相继开辟了《东汉文史研究》、《南阳作家作品研究》、《南都春秋》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栏目。  相似文献   

17.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报刊史上,广西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中辛亥革命时期空前发展起来的报纸,更是耀人眼目,在1905年至1911年间,广西共出版过十几种报纸。比如,广西巡抚部的《广西官报》,是广西省政府的机关报。民办的报纸,较早的有马君武、蒙经、卢汝羽、万武等主编的《独秀峰》、《漓江潮》,前者只出版一期,后者只出版两期就停止了。他们都是留学日本回到广西以后创办刊物的,主旨是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广西军国指南社的《军国指南》,是由“桂省及留桂陆军同人”所创办,其宗旨是“发达广西人民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上,《每周评论》作为“五四刊物的先锋者”,是早期在中国播种社会主义的关键性报刊之一。深入研究《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史实,从《每周评论》的背景逻辑、传播逻辑和价值逻辑入手,考察其议程设置的宣传艺术,引导社会心理进行思想宣传的手法和利用学理争论传播主义的技巧。以此梳理《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