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NP”的“对”的隐现陈信春1.1“对”这个介词在语言运用中是很活跃的,可以自由地同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同某些动词性词语)组合成介司结构充当句法成分。介词“对”多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有时也表示对待.同“对于”相当。“对于”主要用来表示对待,凡用“对...  相似文献   

2.
“到+NP”的“到”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6.
“S V_1 V_2”代表“S V_1 V_2”型的句子。其中,“S”代表主语,它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V_1”代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_2”代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V_1”~“V_2”可合起来讲,它们代表的都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进一步讲,“V_1”与“V_2”连用,在意义上各自都能与S发生主谓关系,V_1与V_2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7.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于”是常见的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所谓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同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来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修饰的词。这说明介词必须有宾语,并和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动词+中”表进行态的句式,在目前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本文从词性分析入手,深入剖析这种句式的结构、语义、功能,试图对“在……中”进行态句式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在……中”嵌入动词性成分,构成“在+动词+中”的格局,充当调语,“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①。这种结论,在汉语语法学界,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如何解释“在……中”的内部构成,却是一个颇有争议且是而未决的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是对句中“在”、“中”词性的认识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A、这是介词短语“…  相似文献   

10.
“无动词分句”(VERBLESSCLAUSE),顾名思义,是指没有任何形式的动词成分的结构,可以是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等。它通常属于SVC(主语+系动词+补足语)结构的省略式,没有动词,通常也没有主语。这种结构常见于比较正式的文体中。下面就笔者学习所得谈  相似文献   

11.
§1 1.1 现代汉语里,由介词“在”跟处所词、方位词或方位词组组成的介词结构(以下写为“在 NP”),在句子里有时位于动词前;有时位于动词后;有时既可以位于动词前,又可以位于动词后(位于主语前的情况,本文不拟讨论)。根据“在 NP”在句中出现的不同位置,可以对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V在NP”结构正处于从述补结构到述宾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处在“V在NP”结构中的“在”,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在句中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同的。“在”既有进一步虚化前附动词的趋势,同时也具有作为介词在句法上的一定独立性,这也是人们在分析“V在NP”结构时产生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4.
“于”能否作为后缀,这是针对现代汉语中“谓词+于”结构而言的.因为“谓词+于”结构在古汉语中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当中的“于”是介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中的“于”是否仍然是介词呢?早在1963年,吕老就已谈到,“从古汉语里吸收来的于、以、自,语音上也都附着在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上.”“于”字还可以有“大于”或“等于……”之类的格式.①在某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在于”“勇于”也被列入动词.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相似文献   

17.
大丰方言“子”缀词和“儿子”缀词具有复杂的结构,前者有“动词性成分+子”“形容词性成分+子”和“名词性成分+子”三种结构,后者有“动词性成分+儿子”和“名词性成分+儿子”两种结构。运用物性结构理论中的“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语义角色,可以揭示大丰方言“子/儿子”缀词的结构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语义角色下词语结构的生成理据。  相似文献   

18.
词性的辨析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划分词类的标准和辨析词性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不仅能够正确地区分词性,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划分词组和分析句子成分。下面分别谈谈动词与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与连词的辨析。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词语否定结构郑愿华英语中,有些词或短语不和否定词连用,只通过本身的词汇意义或引申意义,运用词汇手段来表示否定的结构,我们称之为词语否定结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及各类词组均可构成这种否定结构。一、含否定意义的词构成的否定结构1、名词...  相似文献   

20.
“V+在+NP”指的是“龟缩在碉堡里”一类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结构较为常见。根据我们对,人动词用法词典》中1328个常用动词的调查,发现有422个可以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居各类动介宾结构的首位。目前,学术界对“y十在十NP”的语义特点和结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试囵从考察语言事实出发,谈一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教干专氛一、语义:价、态和定点1.且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有些动词能够进入“V十在十NP,结构,有些不能,为什么一见?从语义平面观察,大体上与动词的价、态和能否定点等因素有关。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