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汉民族人口中的同姓名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姓氏过于庞大。由于汉字姓氏中 ,绝大多数是单姓 ,而常用汉字的数量有限 ,这就必然限制了姓氏的数量。因此 ,中国人的同姓名问题的症结 ,与其说在于单名 ,不如说在于单姓。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 ,就要考虑增加双字姓甚至多字姓 ,通过变换字的排列组合来创造姓氏 ,而创造姓氏的途径则是姓氏分流 ,同时 ,通过改变姓名结构 ,区别构件功能 ,改革我国汉民族的姓名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汉民族人口中的同姓名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姓氏过于庞大。由于汉字姓氏中,绝大多数是单姓,而常用汉字的数量有限,这就必然限制了姓氏的数量。因此,中国人的同姓名问题的症结,与其说在于单名,不如说在于单姓。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就要考虑增加双字姓甚至多字姓,通过变换字的排列组合来创造姓氏,而创造姓氏的途径则是姓氏分流,同时,通过改变姓名结构,区别构件功能,改革我国汉民族的姓名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即赐姓和改姓。赐姓主要有赐国姓和民姓两种 ,而改姓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不论是赐姓还是改姓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4.
1.姓名.在《英语国家姓名译名手册》中有些同音异形(homophone)或音形各异的英语姓名并非为一个姓氏和名称,而为不同的姓氏及名称,若被译成汉语的一个姓或一个名,令人颇感似有遁名匿迹之嫌现举几例如下;1.1“Rid①,Reed②(姓或名),Ridder③(姓),Rede④(姓),Ried⑤(姓),Reday⑥(姓)”这六个异体字分明是英国家中六个异姓氏(①姓或名,而汉语却以“里德”一个同名取代.为真实再现原语姓名,宜以实译实,当繁即繁,——对译,我认为应该译成里德①;涅德②,里得③,澄德,喱德⑤及涅得⑥.1.2“Beal⑦(姓).Beale⑧(姓),Beall⑨(姓),Bill⑩(名)”.三个异姓氏和一个名称均被译作汉语的“比尔”一个名字.若将⑦⑧⑨分别译为“毕尔、必尔、秘尔”何如?1.3“Hill⑾(姓)、Hille⑿(姓)、Shell⒀(姓)、Shier⒁(姓)、Seheer⒂(姓)”的汉语译名皆为‘希尔’”.倘若将⑿⒀⒁⒂依次译作“海尔、郗尔、矽尔铱尔,人们自然就不以为是同一个姓氏了.假定我们翻译一部英文小说,凑巧这五个姓全出现这部小说中,而汉语都以“希尔”一个姓取代,那么.该译品显然给人以真伪难辨之感.由此及彼的实例还有“Marx(马克斯)、Marcks(马克斯)、Marks(马克斯)、Mareus(马克斯)及Max(马克斯),在英语中前三者为姓,而后三者为名.可是,译者在泽成汉语  相似文献   

5.
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结构看,汉语人名姓+名,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维语人名本名+父名。名有复名,名后可加润色词语;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而在命名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6.
陕北目前主要姓氏约有三百多种,其中张、王、刘、李为大姓,人数最多,遍布陕北各县市。此外,各县均有大姓巨族,如绥德马姓、安姓、霍姓,米脂高姓、艾姓、杜姓,清涧白姓、惠姓、师姓等。陕北姓氏来源复杂,明代以前居民称为土著,另有因仕宦、屯兵驻防、移民、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本地者,因各民族融合定居本地者则是陕北姓氏的另一主要来源。同姓聚居、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及同姓分户是陕北姓氏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 ,就典型例证分析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名·字·号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古代著名人物“姓名”的真正含意 (寓名 ) ,从而激励青年为国家、民族献身事业 ,建树名节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西1 887名进士的县域、姓氏分布都很不均衡。79个县域可聚类为进士巨县、进士大县、进士中县、进士小县,183个姓氏可聚类为进士巨姓、进士大姓、进士中姓、进士小姓。某县域某姓氏进士可聚类为巨姓进士、大姓进士、中姓进士、小姓进士。清代江西进士县域类型与其进士姓氏分布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士巨县和进士大县依赖大姓进士和巨姓进士而存在,但又离不开中姓进士和小姓进士的贡献。中姓进士对进士中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仅有两个进士中县拥有大姓进士。全部进士小县既无大姓进士,也无巨姓进士。大姓进士和巨姓进士主要来自进士大姓和进士巨姓,略少于1/3来自进士中姓和进士小姓,说明这些姓氏的进士在少数县域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9.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 ,在世界各民族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可追溯的历史根源。英国人的姓名同其他民族的姓名一样 ,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英国人的姓和名都可以按照其起源和语义进行分类 ,从中可以看出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历史事件、自然环境、职业、宗教等因素对姓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选用这些姓名时寄予的各种愿望  相似文献   

10.
壮族姓名演变轨迹考略白耀天姓,是标示宗族的称号;名、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语言代号。单个的人凭借着他独具的姓名组合将他与历时的和共时的同一群体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和区别开来。姓名的特点,一是排他性;二是体现着特定民族群体的文化内涵。壮族人的姓名分为姓氏和名字...  相似文献   

11.
姓名称谓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语中的姓名称谓语加以比较分析,利用基本认知理论中的意向内涵、相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从"姓+名"和"名+姓"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以及姓氏和名字的来源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姓氏谈     
中国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家族是以婚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我国古代社会,姓与氏最初是分开的.《通志·氏族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践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相似文献   

13.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4.
姓氏探源     
古人的姓氏甚为复杂,对阅读文史典籍特别是先秦文史典籍带来很多烦难,了解古代姓氏的情况,具备一些姓氏知识,这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史典籍无疑是有好处的.近、当代有些学者、教授把研究氏族问题看作是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先秦史的一把钥匙,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是母系社会用以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说文解字》中“姓”字从“女”、从“生”.在母系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只“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持君》)子女都继承母姓.上古的姓多是从“女”旁.如:姚(唐、虞)、姒(夏禹)、姬  相似文献   

15.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以四川某高校2010级全体女生姓名为样本,调查分析了当代女大学生姓名中的姓氏、姓名结构、姓名末字、重名等4个方面的情况,以期逐渐丰富人名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拓跋魏系李陵之后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直到现在,鲜卑族的遗民,即锡伯族、还有八万六千余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北京、台北等省市自治区。拓跋鲜卑顾名思义原来是从鲜卑族分化出来的一个部落。因为古代有以部落为姓氏的习俗,所以也简称拓跋氏,即以拓跋为姓的氏族。一般地说,我们现代人总认为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王朝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毫不相干。但是清朝却有人持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姓氏的渊源     
姓氏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或永远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只同人类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 姓和氏,发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姓”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是同姓的分支.后来,“姓”和“氏”两个概念逐渐融合了.到秦汉时代,姓氏早已混为一谈,所以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列传》中,一概说成:某某,姓某氏. 几千年来,我国姓氏不断演变.追溯现有三千多个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唐”是尧的族号,其一部分后代便姓唐;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子孙就分别姓“文”、“武”.②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氏.传说伏羲氏居住在东方,其后代便姓“东方”  相似文献   

19.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该村落的蒙古族以部姓族人为主体.部姓族人们根据日常经验形成了“由姓而族”的家庭民族结构;蒙古语的姓氏与名字亦呈现出了“冷热并置”现象.部姓族人的姓名民俗与族群认同的关联性方面呈现出根基性族群认同与工具性族群认同交融的表征.就如何切实反映并归纳出日常生活范畴中当地人族群认同的特点,笔者初步提出“日常生活性族群认同”的观点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民族的姓名词汇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对不同民族姓氏来源以及人名构成的探讨,我们可以多角度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价值取向和民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汉、彝、英三种语言中的姓名词汇为切入点,大致梳理了三种语言中的"姓"、"名"概貌,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姓名概念的表述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三种语言互有参差,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