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短篇小说是爱伦·坡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了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孤独的逃离以及对自我的疑惧。通过这些主题,爱伦·坡极具洞见,超前的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的创作多倾向于以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的哥特式风格为基础,其对心灵恐怖意象的营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小说《黑猫》就是其意象小说的典型代表。从图式理论角度解读《黑猫》,可以加深读者对爱伦·坡作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以神圣美为核心,这种神圣美超越了现实。抑郁与荒诞是爱伦·坡作品中的最主要的美学风格,抑郁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荒诞基本体现在小说与随笔中。然而,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比较深邃,其作品中并不只有这两种美学风格。本文先分析爱伦·坡美学思想的内涵,接着研究爱伦·坡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爱伦·坡美学思想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凭借其高超的叙事技巧,一直被当做叙事艺术研究的典范。但是由于他的小说主题往往涉及凶杀、自我毁灭、伦理丧失等,对爱伦·坡小说的道德寓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之一《一桶白葡萄酒》为例,阐释对爱伦·坡小说道德寓意研究的误区、必要性及坡在本篇小说中展现的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短篇小说以多重互动的叙事者、统一及繁复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化的叙事场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结构,实现了叙事时间的变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与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习惯,还原读者主体地位,让读者在身临其境感受小说故事魅力的同时,既能充分理解人物的心境与性格之关联,又能充分调动各种心智能力,参与故事重组及编排,还能透过故事与人物挖掘作品深刻独到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得益于他博采众长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更依赖于他以高度自觉的文人意识所精心营构的“效果”理念。坚持以激荡读者心灵为核心的创作原则,大胆尝试对小说诸元素以及小说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法的融合创新,不仅为爱伦·坡的作品增添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使他在小说领域开创创作模式之先,为美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是小说家也是诗人,在坡的笔下,恐怖小说也成了他抒情表意的凭借,并由此构筑出一个诗化的世界。诗性语言,诗性主题,心灵情感的推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坡的小说取得了诗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使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善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用人格结构的理论对威廉·威尔逊的两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爱伦·坡的悲观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其代表作《厄舍府的崩塌》以死亡为主题,贯穿活埋、死亡、邪恶等多种表达。在这部小说中,爱伦·坡通过渲染阴郁、恐怖的气氛表现了死亡的梦幻之美。这种另类的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多舛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的作品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或理性主义而著称,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创作中对待理智的矛盾心态.在<过旱埋葬>中,他一方面表现出了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了反浪漫主义的倾向,同时又不无浪漫主义的成分.在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模糊地带,显示出了爱伦·坡对两者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市场化创作背景之下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哥特文学的大师与先驱,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诗作蕴涵了不少的哥特式色彩。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研究其短篇小说中的哥特式元素,而对该元素在其诗歌中也存在的现实重视不够。《乌鸦》是爱伦·坡所写诗歌中的佳作,该诗中所用到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都让读者感到一种典型的哥特式色彩,并且在音韵使用以及人物内心刻画上也给诗歌营造出一种凄清恐怖的哥特式气氛,这些都使哥特式色彩浸绕全诗。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和艾米莉·狄金森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死亡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爱伦·坡以梦幻式的浪漫情怀将死亡的恐怖、凄冷、孤独和痛苦融为一体.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虽然也大量涉及死亡主题,但她的表现方式却显得更为理性,在她的诗作中没有阴冷恐怖的感受,只有平静和理性的沉思.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的短篇作品在内容上大都表现出对非理性、无意识领域的浓厚兴趣,在形式上则体现了他本人所提出的“效果论”的创作原理,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因而爱伦·坡的大多数作品显得晦涩难懂。本文旨在分析爱伦·坡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两大类意象,以便从隐喻或象征的层次上去解读爱伦·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和爱伦·坡两位大师均在怪异小说方面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蒲松龄以生花妙笔赋予鬼狐以人的爱恨情感,使之在人的社会法则中演绎一个光怪陆离的因果传奇.而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则不受时代的限制,在神秘莫测的幻境中表达永恒的主题: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以及对怪异现象的疑惧.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的本质在于通过舆论的"说"使得社会的意见被"听"到,表明社会一直"在看",进而将公权力置于被"看"的境地,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了形成真实有效的"看"与"说","在看者"与"在说者"必须是真实的公众。但是"在看"和"在说"的前提是"能看"和"能说",它直接决定了"看"与"说"的质量与效果,而这是舆论监督本身无力完成的任务,因此舆论监督背后的基础在于异质社会力量之间平等的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16.
说与听是人类利用语音声波交流信息的一种对应性行为。说与听具体方法与技巧,可以概括为"六组利用"。其内容分别为:利用时机与场合助力说或听;利用地点与环境助力说或听;利用特长和潜能助力说或听;利用口才和策略助力说或听;利用耳聪与思辨助力说或听;利用目明与善察助力说或听。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是对语言与意义之内在关联的典型呈现。立足于"类"之别探讨语言与意义之关系,认为在"全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又相互关联——语言的实现领域为意义奠定基础,意义领域的明确则为语言逻辑的使用提供保障;在"空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异质性和非对称性区别表达语言之可说与意义之不可说的界限;在对这一关联和界限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可说"的语言如何为"不可说"的意义寻求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歌创作特点,即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超凡的美。接着分析了其诗歌作品《安娜贝尔·李》,从这首诗的主题、音律韵式、意象等方面剖析了爱伦·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介绍了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歌创作特点,即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超凡的美.接着分析了其诗歌作品<安娜贝尔·李>,从这首诗的主题、音律韵式、意象等方面剖析了爱伦·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