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决策与信息》2010,(6):9-9
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希望,我们实施了"文化立校,科学发展"的兴校方略.  相似文献   

3.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谈他的读书体会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说:“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其实,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中,  相似文献   

4.
陈元邦 《领导文萃》2010,(14):143-145
<正>读书好,读书为人类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增强软实力的佳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强盛,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读书之风是否盛行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也与这个人的读书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为读书好,所以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相似文献   

5.
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整体来说,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有一本书非常好,叫《钢铁、细菌与大炮》,在美国卖几十万册,我向同学推荐,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说好,但这本书在我们这儿只能卖一两万册。再举个例子,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冯玉的人,读书不中用,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上。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不会读书,也不具有写文章特长的人,后来却官拜知制诰、中书舍人,成为朝中机要秘书成员。  相似文献   

7.
正人在一生中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当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是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一个人经历再多,也不一定能看透人生。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受尽苦难,也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人生的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相似文献   

8.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9.
<正>培根有一句名言"读书可使人愉悦,增加文采及充实才能。"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丰富别人偷不走、抢不掉的知识,而知识就是改变社会的力量。有很多人说读书无用,而在我看来,读书的用处,便是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秘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各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继承。实践证明,远离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就会选择另一种文化。“早期的大学生中有‘男读武侠,女读言情’之说,现在又加上了一些社会内幕、明星传记、人生厚黑学之类的书籍,可以通称为‘媚俗文化’的书。”“媚俗文化刺激的是人的感官,而不是人的心灵,因此它说不上对人格有什么触动作用,其价值自然不高。”  相似文献   

11.
张培哲 《经营管理者》2007,(11):120-123
法国是一个不适合容易着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国家,这个民族的人喜欢优哉游哉地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有北京市通州区南大门之称的于家务乡仇庄村,距离通州区中心30公里,位置比较偏远,但有爱读书的好名声,被有关部门封为“爱读书的村庄”。仇庄村共有800人,却有一个藏书约5000册的益民书屋,村民们从村支书到赋闲在家的妇女都有读书的嗜好。  相似文献   

13.
话说读书     
书是用文字记载人生和人类社会经验的载体,它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老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因为只能在有限的社会范围内经验生活,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功归于书也。 读书,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人的经验的继承,是人的一种高尚情趣。 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是谓“为知、为己、为人”,十分精辟。 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修炼人格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自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成了人们关切的话题。 关于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4.
组织员工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必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为此就要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读书?亦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讲,我们读书大致包括几个层次的目的:一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与解决生存问题有关。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三是为了国家、集体的发展。这与升华生命的意义有关。明确了读书的这些目的,才有读书的自觉、自励,才会坚持下去,有不竭的动力,不只是一时一事读书,而是天天读书、终生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一个干部、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生存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三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坚定地树立起“认真读书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读书,使读书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必备的内容和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读懂与读透     
<正>人的一生能不读书吗?当然不能。然而,读书与读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人读书,读出了理想,读出了成功;有的人读书,终其一生,失败离世。有的人读书,只为金钱;有的人读书,全为梦想。读书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许多人读书并没有真正读懂,或者说,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真正理解书的精髓,所以读了大半辈子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消费的两个约束条件来看,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读书都是成本最高的,它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同时读书对于阅读者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也是最高的,所以读书的人少一点也不奇怪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关键,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受时代、民族、文化、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务员心理健康就是指公务员在实施目标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优化的心理过程。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标志,是一个人获得人生快乐、追求理想乃至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仅会给个人带来一系列痛苦与烦恼,而且会诱发生活中的许多挫折与不幸。公务员由于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如果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损害个人形象,重则有损于工作与事业。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魅力     
清贫而不寒酸,小康而不俗气,关键就在于当事人是书卷气还是市侩气,也就是当事人是否重视读书,是否热衷知识,是否追求精神层面。 知识是没有歧视的,不论贫富,任何人都可以得到。 知识是共享的,一个人知识的增加,并不会使另一个人减少。  相似文献   

20.
赵义 《领导文萃》2009,(21):37-38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宣扬个人通过奋斗取得成功的价值观.但生活中又常常不是如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人生而平等.但即使革命家本人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现实。中国历史有个传统,人再穷,出生时的境地再差,只要好好读书,就有机会货于帝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