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整体社会形态和研究对象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回答现实时代问题的核心解释。过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围绕着“两个必然”这一核心问题,然而,在“两个决不会”方面缺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完全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重要、科学发展观等这些发展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理论上、实践上对“两个决不会”的深刻解释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这再次印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难以根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的论断。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重新审视"两个决不会"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人民立场、唯物辩证的科学观点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其“理论与现实双向趋同”的整体性逻辑构成“两个结合”的深层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源于青年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矛盾的解决,开启于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深层剖析,以哲学立足现实,创立唯物主义大历史观。在这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剖析,让现实印证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由此,社会主义学说被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科学前提。“两个结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双向趋同,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敲响的资本主义丧钟。虽然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资本主义仍有相当活力 ,但是只要我们辩证阅读《共产党宣言》 ,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连贯起来思索 ,就会发现“两个必然”仍有其合理性、真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临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存在着“补充论”、“修正论”、“取代论”的不同观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二者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两个决不会”具有相对性,是“两个必然”的内在要求,“两个必然”理论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思想,是“两个决不会”运动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提出“两个彻底决裂”思想,主张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指同以往的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指扬弃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并不意味着同一切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两个彻底决裂”思想与“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使得“两个彻底决裂”的实现显得更加复杂曲折。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两个确立”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群众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蕴涵丰富的理论内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领袖观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经验凝练,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国际国内风险和危机的政治旗帜。从“两个确立”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领袖观的时代内涵,可以全面理解“两个确立”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结构是理解其生成逻辑的前提,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又是明确其价值导向的依据“。两个结合”的内在结构既包括整体性的逻辑关系,也包括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两个结合”的出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展开的结果,它充分体现了通过“化学反应”发展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通过“溯源追问”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通过“思想解放”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通过“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资本主义世界之日迄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便从未停止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带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受阻,无产阶级政党意志薄弱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易帜。防止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渗透,抵御“和平演变”阴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筑反颠覆的长城。坚持马列主义指导,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恪守工农联盟基础,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适应全球化趋势,不断改革创新,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要有强大的军事保障,在不断巩固扩大共同利益联合体的基础上,最终赢得战胜资本主义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导致生产关系具有二重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其次才是资本的关系 ,即不等价交换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不同 ,但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一般基础 ,在经济运行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 ,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 ;它们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和有效方法 ,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 :双方的对立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共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倡议与创新性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应对当前全球风险挑战的需要,更与世界历史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联合的规律性趋势相一致,是世界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过程中一个可能的“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间关系是现阶段历史发展的焦点所在,并集中表现为两制国家间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对两制关系内在对立性的超越,在差异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前进,促进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 ,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基于其现实和理论基础 ,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方面 ,体现了一种独立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含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较桑戈尔与尼雷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他们 2 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可见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效率与平等范畴的关系 ,同时要解决好正确引导农民、综合平衡发展各类别的经济、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社会主义模式和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不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 ,而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 ,不能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的论述论证社会主义存在资本的必然性。公有资本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借用或利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反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持续性,是中国道路的固态化呈现、中国理论的制度化表达、中国文化的正式化沉淀,因而成为辨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的标志和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方向层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中轴结构”实现对一切工作的有效领导;二是在立场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三是在方略层面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四是结构层次层面的延展性。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结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本质以及人类制度文明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赞赏社会主义学说并赞誉欧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运动,但他并不赞成当时的中国社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中国才能最终实行社会主义。梁启超的这一理论主张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绝不能轻易地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