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生长论”是杜威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杜威认为生长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儿童通过生长过程,其个性化与社会化得到实现和统一。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杜威的教育生长论,认识其本质,发掘其精髓,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社威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开展教育研究与实践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1.教育究竟应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儿童的个性化,还是应注重社会价值,实现儿童的社会化?这是长期困扰教育思想家们的一个重大教育基本问题。对此,杜威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本质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从生物化心理学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就是  相似文献   

3.
如所周知,在美国盛行的荒誕离奇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壟断資产阶級統治人民思想意識的理論武器。挂着教育哲学家招牌的杜威把它应用到教育上,是企图通过教育要青少年作資本主义社会的俘虏。关于这一点,杜威在他的教育目的論上表現得最为明显而突出。所以我們应当深入地批判他的教育目的論。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論”是人所习知的。他說: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目的乃是“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此外則別无目的。不过,杜威在这里是打掩护,我們絕不能因为他在字面上說教育无目的而信以为真。分析杜威的論著,他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論是可以由两方面来来解的。其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索解,其二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索解。当然,这两者是彼此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就前者而言,杜威認为教育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生活、生长和經驗改造;他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經驗改造”的理論,主要是就受教育者来說的。就后者而言,杜威認为教育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矛盾和謀求阶級协調,他那臭名远揚的“以教育代革命”的主張,就是他所确定的教育在社会方面的目的。以下且分別說明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其教育目的观最系统、最集中的表述。全面理解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弄清其实质,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我们的教育目的体系。杜威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杜威(John Dewey,1858~1952),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做中学".杜威还提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的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意见很不统一。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其一,教育属于或基本上属于上层建筑;其二,教育属于或基本上属于生产力;其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究竟哪一种意见正确?哪一种观点真正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对此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教育本质与科学的教育概念是一致的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并不是从现代开始的。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试图揭示教育的本质。我国古代“性善论”者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荀子说:“以善先人谓之教。”许慎则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善子使作也。”(《说文解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宣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由于时代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在《教南讲座》中明确地指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无疑义的是中国革命条件下的产物。陶先生主要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是革命的方法,是以群众为先生即以群众为教师的方式。”然而,在我国有一个与徐特立同志的评价相反而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杜威“从做中学”的变种;甚至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实际运用。这种看法是不符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实观点的。陶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最早提出要重视儿童的活动。他认为儿童不是学问家。学问家是由概念对事物进行索解,而儿童是由实物进行学习。儿重要通过实际活动和接触实物来观察探索。真实世界恰是摆在儿童面前的大书,充满丰富的知识和学习的乐趣,因而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福禄贝尔继承了卢梭的主张,他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天赋的内在力量得到发展。他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杜威认为教育要拒斥任何来自外来强加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无目的是绝对的,但同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又是相对、有条件的,良好的教育目的要符合3项标准.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需要目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限度,需要实现二者的均衡.  相似文献   

11.
杜威访华引起了各种反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教育方面,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尤为关注作为教育学家的杜威,这与杜威著有水平极高的<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学书有关.在中国,杜威被有留美经验的知识分子介绍到知识界,而这些知识分子对杜威的了解极为多元,有时甚至会有"误解".陶行知在深受杜威影响的同时,对杜威的了解就很独特.在杜威的教育理论当中,陶行知特意提到的是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儿童自发性部分.他还常涉及"自动"概念,强调社会不可能被关在学校里,并通过重新解释传统的"人欲"、"天理"观念,给杜威的"自动"赋予了崭新的一面.这与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吸收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通过长期教育实践而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对传统旧教育制度的有力武器,在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既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和方针,又包括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生活教育”的主旨,是要求教育事业应从人民生活的实际出发,制定方针,确定方法,谋求发展;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批判地吸收前人…  相似文献   

13.
浅谈学习兴趣的意义及培养葛致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瑞士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试教育、美学理论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两分”认知习惯等方面分析了美育在中国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原因 ,并从美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角度论述了美育对教育的意义。文章认为 ,当教育被美之精神统领时 ,美育将一跃成为“大美育” ,这是我国美育必须达到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美育,在传统的教育中认为就是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称为诗教、乐教。因此,有的《教育学》讲:美育一般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语,因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全成的。在美学界大多数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认为它是狭义的美育定义。主要的理由,如蒋冰海在《论美育的性质》中所讲:一、美育比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因为美的形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自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一个受到漠视的领域,高等教育的美育尤其如此。然而世纪之初的高等教育呼唤着美育观念的更新、美育思路的转换。本文尝试着开启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等教育的美育观念——从美育即“审美教育”转化为美育即“美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华 《理论界》2007,(9):47-48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安全、心理、道德、生活等方面,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它对儿童自身命运、对新型农民的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涉及教育平等权、城乡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滑坡”与商品意识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孩子与狼:道德“滑坡”是事实,代价论不可取本人曾是一名道德“爬坡”论者,即认为当前的社会道德处于一种进步状态;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也是对过去“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失效的惩罚。可是,当我看到犯罪严重,腐败难治,尤其是亲身感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顽强的事实:道德:“滑坡”。有人是不赞成这来自生活的体验的,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所应付出的必要的代价;在这个代价之后是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道德必然“爬坡”。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凡事得要付出代价,舍不得孩子打不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各种教学均“含有美育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翻开语文课本,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审美对象,令人如行走于山荫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薰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平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徐陶 《学术探索》2009,(1):9-13
“探究”是杜威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可以看作是杜威思想的核心方法论,用探究概念来建构杜威的思想体系,可以把杜威在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知识论、逻辑思想等相邻领域的理论整合起来,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杜威在这方面的思想全貌。杜威的“真理观”、“发生学方法”、“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等也可以纳入到这体系之中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