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刑赏”思想贯串着他的全部著作,是韩非法治学说的核心.这种思想不仅对于推动、巩固、维系我国自秦以来的封建大帝国的统一起了强大的舆论作用,同时也在比较完备的意义上为我国封建法制的创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今天研究这一份思想遗产,对于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仍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至公元前二三三年)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向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荀子求学。他继承了荀子思想的积极部分,并且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在这些著作中,他评论时政,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严正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他的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战国后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对奴隶主贵族复辟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秦代刻石文共计七篇,它们反映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规划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接受和继承。主要表现在重视国家法令、重视分职以治吏,以及民俗的法律化和对确定的大一统王朝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解读刻石文我们还发现,秦始皇对法家思想不是一味地继承和接受,而是同时又有所发展:他并不遵行法家着意提倡、主张的君无为臣无所不为的"无为而治";他不再坚持法家非常重视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而是在重农的同时也为工商业提供了适度发展空间;融阴阳家思想要素于法家之中;主张偃兵息武。这些接受和发展表现为我们动态地认识先秦法家、客观地评价秦始皇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表面上看,法家曾猛烈地抨击和否定儒家的德教思想,明确宣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似乎法家绝意于道德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都有一大套开展道德教育以治国安民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儒家着眼于“导”人心,道家着眼于“顺”人心,而法家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着眼于“制”人心。法家主张以法教代替德教,以法治代替德治,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实行,重新组建社会规范,以控制人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其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德育内容是强化法制意识;其德育目标是维护君权,崇尚法术;其德育方法是因人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分析,认为他以儒家宗法为核心,兼融道家、法家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反"任刑"、坚持儒法一体、提倡"均富"、"教化"等变法思想和主张,并倡导要统一当时的法律思想。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到了确定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一些基本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是唐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法家的思想,主张革新前进,厚今薄古,反对儒家颂古非今,复古倒退的思想,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他公然批判反动统治阶级的“圣人”孔丘和儒家“经典”。因此,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儒法斗争史上,是一位值得介绍的法家人物。他的著作有六种,计八十三卷。《史通》一书是代表作,在这部书中闪耀着尊法反儒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西汉中期大地土阶级保守派的政治代表。在新兴地主阶级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以后,是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反动口号,第一个打出了尊儒反法的黑旗。但是,因为汉武帝“外儒内法”,贯彻执行了法家的政治路线,董仲舒的反动思想主张并没能够取得支配地位。从西汉后期开始,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地主阶级从“尊法”完全转为“尊儒”,董仲舒的反动思想开始占了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农为本,“强本抑末”是先秦法家的重要经济思想。西汉著名法家贾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限制从事“末利”的工商业者、发展农业生产、积粮积物,备荒备战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工商奴隶主复辟势力,为巩固封建大一统的西汉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论积贮疏》这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9.
商鞅作为早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对“周礼”的态度秉持“更化”而非完全的“拒斥”。基于法家的功利认知,商鞅提出“礼者,所以便事”的基本原则。进而主张以“刑无等级”取代“刑不上大夫”,用军功爵制替代周礼基于宗法血缘的分封制,推崇耕战而斥责诗书。商鞅在秦的变法,实则是以“法”入“礼”的“更礼”革新。
  相似文献   

10.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西汉初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加以研究,给贾谊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分析总结贾谊积极参加的汉初“削藩”斗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贾谊民族思想最突出的一点,是强烈的"尊王攘夷"意识。他提出的"三表"、"五饵"之术,是儒家传统的"修文德"、"来远人"、"怀柔"四夷的民族思想的应用,但其中也参杂了法家"术"的成分;董仲舒继承了汉初以来的"和亲"思想,并从大一统思想出发,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但这并不等于各民族完全平等,华夷仍有亲疏贵贱之分,这是与他的阴阳五行说相辅相成的;何休主张的"夷狄进至于爵",其前提实际上就是"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12.
韩非(公元前280——前232年)是法家杰出人物荀子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子以及前期法家李悝、吴起和商鞅的思想,成为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者。他的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创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共五十五篇。代表作有《五蠹》、《孤愤》、《显学》、《说难》、《定法》、《有度》、《用人》等。  相似文献   

13.
法家主张锐意革新、厉行变法的"有为"而治。其实,在治国方略上,法家也有其"无为"的一面。但是,法家所制定的法律并没有对君主有任何约束性的内容,法家的"无为"也只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和独裁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法家所倡导的"无为"就不可避免地沦为君主专制和独裁的工具。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应将国家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并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应在立法上明确国家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在"无为"与"有为"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不同军事路线的产生,总要有不同的思想路线作为其理论基础。“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也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军事路线认识论上的根源。而与之相对立的法家军事思想,一般总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其思想基础的。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军事家曹操的军事思想就是如此。曹操在其进行的长期的统一战争中,提出“量敌而动”“因敌而制胜”的主张;强调“战在我,非在贼”,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阐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说明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方和日本的"专制中国"印象及"专制"概念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传统思想研究。"专制"概念的多义性以及现代学界对"专制"内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相关学术观点的分歧。20世纪的法家思想研究主要有两种分析模式,一种思路强调思想动机与客观效果相对二分,另一种思路主张以思想的客观效果来分析和评判该思想的属性。前者否认法家思想是一种"绝对君主专制理论",后者反是。法家思想研究,应发挥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之长,克服教条化、模式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简论     
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斗争。到了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占了优势,影响了其他各家,如与法家对立的儒家也多多少少采取法家的精神以补偏救弊,韩非在这时候便成为法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言论代表了奴隶社会中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奴隶主企图使自己转化为新兴的封建领主而发表的政治主张。他并不想用暴力来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他和其他法家一样只企图在现行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传靠腐化透顶的奴隶主进行封建社会的建设,把成败利纯的命运交给统治者自己  相似文献   

18.
法治作为一种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是指在治理国家中,法律居于统治地位,任何人都要服从公正的法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本身,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法制",但不一定有"法治".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法制"向"法治"的演变.他前期主张"法制",强调用法律来巩固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与利益;后期主张"法治",强调法律主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就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农思想。在重农的目的上,儒家主张裕民兴教,法家推崇农战强国;在重农手段上,儒家主张采用引导劝教的方法,法家推崇法术权利的运用;在对士农关系的认识上,儒家主张士不用稼,法家则推崇粟爵粟任,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家思想各有差异,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0.
法家作为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对义利关系持有独特的观点。法家义利观以人性好利自私为立论基础,主张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以法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作为法家的指导思想,法家义利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某种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