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沿袭了世界文学史上小人物的书写传统。迈克尔·K既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小人物的影子,又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不断逃离的小人物形象。迈克尔·K天生残疾,有心理障碍,卑微屑小,欲逃离生活的纷扰而不得,从而反衬出时代的混乱不堪,映照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同时,迈克尔·K的病态也表现了人类在某种状态下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孱弱特征,体现了人面对压迫历史和强权制度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4.
5.
库切是文学的自由言说者,自由,是理解库切和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点。《耻》是库切表达自由观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作品,通过对动物权力的关注和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从侧面表述了库切的民主自由观,烘托了其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但受现实的影响,其民主自由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的残缺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王蒙个体和当代文学史来说,《这边风景》都是别具典型意义的作品。小说深入、直观地展现了作家16年新疆生涯,饱含着当年的王蒙与今日的王蒙对青春岁月的极大热忱与真诚。它以丰富的经典细节,表现了革命年代边疆百姓的切肤生活和情感,而意识流和小说人语手法的运用,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作家穿越文化时空的灵魂对话。  相似文献   

7.
库切的作品《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透过寓言化的主题,叙事结构和怪诞的想象,借助一个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南非种族歧视、种族隔离日益激化的背景下的时代画面,让读者听到了最难以辨认,却最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是德国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市民走出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生活,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以文学形式,再现了市民进入公共生活的要求、途径和存在的问题。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塔社经历,描画了一个建立在开明贵族与市民互动基础上、趋于等级平等的共同体,展示了未来公民社会的理想形态。小说同时对这一过程中情感和天性等私人领域品质的丧失,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叙述技巧和文体特征共同构建了叙事文体的结构。叙事文体学理论综合分析了叙事文体学的共同特征,开辟了文学分析的新视角,为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视角。南非作家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在叙事文体学综合框架下彰显了章与章的巧妙。由空间视角和意识形态视角建构的多元视角,从叙述学角度表达了受压抑的主人公在充满战争、军队、种族隔离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方方《风蒂》记录了汉口铁路边一家棚屋平民的命运变迁。因为不同的人生境遇,两代人选择了他们各自的活法:父亲沿袭了祖父的活法,以力气大拳头狠立身;二哥背叛了父亲的生存理念,以追求知识与爱为宗旨;七哥以婚姻为筹码,把权力作为目标;五哥、六哥辞职干起个体户,以金钱为目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构成不同的人生风景,寄予了作家对现实与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 M. 库切的名作,不仅助其摘得布克奖,而且自出版之日起便受到学界持久而广泛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已有的主题研究均聚焦于对情节层面的意义之多元性展开挖掘和探讨。而事实上,《耻》是一个具有双重叙事运动的文本,在情节发展层面的显性进程后面,还存在一个与之并行的隐性进程。文章将深入挖掘和剖析这一隐性进程及其所呈现的“衰老之耻”这一主题意义,从而丰富对主人公形象之多面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作品的主题蕴涵、结构技巧以及审美价值的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在《凶年纪事》中采用C先生的不可靠叙述,文章从事实/事件轴的错误报道,到价值/判断轴的错误判断,再到知识/感知轴的错误解读,旨在打消读者寻求"道德权威"的念头,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在其正义理论中将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然而,共同体主义者(也被称为社群主义者)桑德尔并不认为正义必然优先于仁爱等其他美德。桑德尔针对正义的优先性进行了三方面的批评:第一,罗尔斯所描述的经验性的正义环境不具有普遍性;第二,罗尔斯将原初状态的人们设定为相互冷淡的,忽略了人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爱的倾向;第三,罗尔斯反对以仁爱作为社会制度首要美德的重要理由——个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不仅将其对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关注焦点由前期作品中的社会成因转向个人内在道德缺失,且在更深层次上突出了唯我主义的人类畸形伦理与向善的真实不断朝圣这一救赎方案。小说实际描写了西蒙的伦理成长过程,即由最初为惯于臆想他人的唯我思想所迷惑,至此后由自身伦理反思引发的对他人的关注,最终得以尊重他人主体性,不断趋近善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创建小型人物传记翻译语料库,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苏东坡传》中“把”字句在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把”字句在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在语料库中大多数汉语原创人物传记中的使用频率;张译本和宋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分别为1.619/千字和1.306/千字,张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宋译本(p=0.017*)。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上述差异,以期为“把”字句的理解和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展现了系统力量造就的“敌意想象”和情境力量场中的“去个人化”对施恶者人性和行为的强力影响,改变了人们对人性和罪恶行径的定势认知。虽然库切对人性之黑暗有着清晰的洞察,然而,他并没有对人性丧失信心。通过对主人公这一平凡英雄的刻画与褒扬,库切试图向人们传达:只要坚守人性之本分,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意志力抵抗住外在力量的影响,避免走向恶之端。库切对罪恶和人性的深刻剖析显示其作为一名哲学作家的深度思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生态知觉理论的剖析,从环境的提供、人的先天本能两个角度来阐述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并把这种生态知觉理论应用于景观设计中,提出如何作为环境的提供者和如何满足和限制人的先天本能。  相似文献   

18.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国际并购战略中的团队重组及其增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并购,无论是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还是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并购,都会发生两个企业之间的团队重组。因为是国际并购,所以团队重组看起来是人员重组,实际上是理念重组、规则重组、机制重组等。团队重组得当,会产生增益效应;团队重组不当,就会产生减益效应。在国际并购战略中,并购的双方都希望通过团队重组能够产生增益而不是相反。通过国际并购中团队重组的机理分析和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部门中团队重组的研究,可以发现,重点推进团队的合理重组是国际并购战略的关键,是避免过大的震荡而推动并购后持续成长、保持和获取新的战略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