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两性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男女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问题。为什么不用“性问题”而提出“两性问题”呢?理由是:“两性问题”包括“性问题”,但比简单地提“性问题”的面要宽;另外,从影响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看,目前对男女两性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男女社交公开和自由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性别研究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男女两性在会话方略和会话意图上的差异出发剖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并指出由于缺乏对性别差异的敏感性和意识性 ,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 ,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作为语言的本质特性之一,具有影响甚至决定特定语言生成、发展和消亡的作用。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男女两性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出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也指涉了语言的社会性会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语言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构成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中的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中对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的阐述,一方面带有浓厚的男权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又契合了儒家“中庸之道”,与“天下为公”的哲学品味息息相关.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名分和贵贱等级秩序,它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阐述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始终侧重的不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属性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它又积极提倡两性和谐,试图与儒家文化的“社会本位”和“天下为公”的文化品位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平等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男女平等是平等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等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分,现行《婚姻法》没有就男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予以区别性的对待,没有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因此,应进一步规范体现性别差异的法律,实现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7.
<正> 妇女解放运动谁主沉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妇女界几乎完全一致:“妇女解放首先是妇女自身的解放”.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毋庸置疑,妇女解放运动,妇女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妇女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确立新的女性价值观,谋求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妇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妇女解放是一个男女两性同时抛弃传统的女性歧视文化,确立新的妇女观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妇女的解放必须由男女两性同时来进行,这一同步的过程要求男女两性都承担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的责任.从女性歧视文化的产生来看男女主体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以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言语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并分析性别言语差异产生的成因,旨在促进两性交际有效、顺利进行,减少彼此间的误解,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男女两性虽然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男女两性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性在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资源与机会上的差异.社会性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对人口素质和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变革不公正的社会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毅平 《东岳论丛》2001,22(4):59-61
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强调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为关注的重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并使我们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希望选择理想的配偶,但择偶从来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婚姻不能听从已婚者的任性,相反地,已婚者的任性应该服从婚姻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3页) 什么是婚姻?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为夫妻。婚姻从其外表形式上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  相似文献   

13.
性别差异是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男女生理差异、语言特色、课堂表现、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了男女学生,教师各自的优劣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其性别优势,激发兴趣,克服性别偏见,加强性别差异研究,促进男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从两性比较的视角透视当代中国妇女参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妇女参政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与男性相比,无论在选举意识、社会事务参与度还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弱于男性。这种性别差异是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新世纪,要使男女两性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就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从多方入手,标本兼治,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文化因素与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但初期的研究大多是从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入手对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进行观察和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交际中的话语风格方面,力图在更高的层次上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使用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问题。本文从话语风格角度探讨男女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指出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男女话语风格差异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性别关系的和谐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纵现两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由于男女两性往往站在各自的性别立场来看待两性关系问题,两性关系绝大多数时间处于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对立状态中.以和谐思维替代对立思维,建立一种以尊重男女两性的平等人格和包客两性差异为前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不仅追求两性基本权利的无差别对待,而且体现了性别公正、互补与合作,体现共赢、共享与共进的价值理念,这无疑是新时期处理两性关系正确的选择,也是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奉质理解和最佳贯彻.文章通过全面分析性别关系和谐思维的深刻含义,试图对形成和谐、新型的两性关系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男女双方不同的谈话风格更是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两性意识,这也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19.
事业单位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是在过去从男性视角希望通过制定倾向性的"保护妇女权益"政策的直接手段,来达到男女发展结果平等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差异,还可以通过分析男女退休年龄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找到缓解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妇女解放问题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解放问题是现代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的产生 ,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又有悠久的历史成因 ;既有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心理因素 ,又有社会对男女两性角色定位的外在要求 ,因此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千百年来 ,妇女问题乃至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但是 ,由于历史的局限 ,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许多观点和看法 ,既包含部分的真理性 ,又难以摆脱整体上的片面性 ,所以 ,使这一重要社会问题一直处于难解难分的状态。但是 ,人类的文明史 ,毕竟有了两千年的历程。无论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 ,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