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身分到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长河中,有一些堪称“一言而为天下法”的不朽名言,它们宛如这条长河中的璀灿明珠,长久地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它们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跨世纪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思想的精华,认识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说是认识了整个人类思想。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论述过,后来英国著名法学家亨利·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所明确提出的“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就是其一。 一、“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梅因所指出的“从身分到契约”,准确地抓住了最能概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根本特征的两个东西——“身分”与“契约”,并把它们作为区别不同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即据此把社会区分为“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于此我们可以洞悉“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第一,在“身分社会”,身分(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人的肉体能使人成为某种特定社会职能的承担者。他的肉体成了他的社会权利。”在“身分社会”,身分成为确  相似文献   

2.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朝代。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军队的优劣涉及诸多方面,如军队的来源、征集方式、训练、统领、调遣、编制、武器装备及后勤给养等等。本文仅就西汉军队的主要征集方式——征调与招募作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史家。一西汉军队的主要征集方式是征调。早在楚汉战争时就已实行了征调制度。汉承秦制,实行普遍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分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分”;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分”;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分”。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分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分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分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分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论军阀时期的兵源匪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5,1(4):132-137
军阀时期割据混战所造成的经济衰败,使破产农民和游民成为军队的主要兵源.在中央政治权威衰败的情况下,各军阀派系募兵标准各行其是,大量地收编溃兵和土匪,造成军纪败坏,兵源逐渐匪化.军官与士兵的素质明显呈劣化趋势,普遍缺乏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毫无信仰与"主义"可谈.在这样的军队里,军纪废弛,政治上失控,完全背离了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职能,其本身就成为社会的动乱之源.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役期制”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创新【【“役期制”——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创新】刘树信、张路在《社会科学》( 2001年第 4期)发表如题文章,提出实行干部制度“役期制”的构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役期制”是和目前即将推行的干部任期制规定有密切联系但在内容上更为丰富的一种制度设想。它是受军队中的兵役制启发而提出的。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1.在来源上,只要符合“役期”岗位规定的条件,不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农民、职员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素质状况和职业能力报名竞争相应的领导岗位。 2.适用…  相似文献   

6.
在殷代的甲骨卜辞中有很多条关于“衆”和“衆人”的記载。而且他们大都是作为殷代的主要生產的担当者而出现的,因此,解决股代社会中的“衆”和“衆人”的身分問題,无疑是解决殷代社会性質的重要問題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附军的收容整编是元江南统治和军事体制中重要的环节.元中期以后新附军是否还存在?学界有不同看法.分析元代军制背景可知,新附军人被强制编入军户体系时,仍然保持着典型的募兵制特点,其经济待遇和后勤、补给体制不同于汉军,因此其最低程度的组织单位无法取消;元廷欲利用江南人力,同时维护民族等级、分化制度,故政治上新附军的组织和名号也必须长期保持.新发现的史料表明,新附军和其他元军征集系列一样,直到元末还保持着其名号建制.对新附军的收编使江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军户制征兵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但募兵制与军户制的矛盾和元廷控制利用的方针又使新附军最多只是维持原有规模.江南巨大的兵源在军事上并不能为元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者一般都沿用西方社会学界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说这个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和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分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当今我国诸多社会学著作中,介绍社会角色或角色理论时,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作为例子。简而言之,即人们都接受了“人生如戏”的观念。好像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角色观念与西方有无区别?便急匆匆地以这解释中国社会,乃至于解释中国传统伦理及传统社会现象了。  相似文献   

9.
政治建军是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特色的优势。七十年来,人民军队遵循政治建军的正确路线,不断加强军队自身的政治建设,成为一支举世无双、所向无敌的威武之师,钢铁劲旅。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的历史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政治工作是革命的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一、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军队比任何其他社会组织都更能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因此,党对军队…  相似文献   

10.
(二)韩愈倡导性三品说是在维护当时社会的身分性,但其实质,他是肯定人性之为善——这一所秉赋于人的“客体的实在”。这客观存在的“五常之教”秉赋于人类而使人性之成为善,至人之所以为恶,乃是那属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它们在社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择业则是社会中的人在种类繁多的职业群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职业,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用人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单一的组织分配形式正在被多种多样的招聘、招考所取代。“双向选择”机制的出现,不仅赋予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个人也有了选择供职单位的权力。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不仅是对毕业…  相似文献   

12.
作为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支柱,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军队干政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是:禁卫军参与皇帝废立和公元68~69年行省军团发动叛乱。其主要原因是:帝国初期,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皇位继承制度;兵源素质低下,士兵待遇较差;以及皇帝对军队的过分依赖和纵容等。而到了在弗拉维和安敦尼王朝时期,军队干政现象很少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皇权的加强和帝制的巩固;军队成份发生了改变;军人待遇和服役条件得到改善;皇帝加强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等,从而使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军队是执行一定阶级意志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份。自从氏族部落解体,人类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出现了国家,也就产生了军队。一部文明史,无不充满了阶级、氏族的对立和斗争,充满了无情的战争和残酷的仇杀,充满了血与火的痛苦呻吟。在这里,“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而为“贪欲和权势欲”所驱使,直接站  相似文献   

14.
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对贵族盂说:“锡……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通常对这句铭文的解释是:“人鬲”就是“鬲”,指奴隶;“人鬲”包含了“自驭至于庶人”;既然“驭”是养马赶车的奴隶,那么排列在最后的“庶人”自然是最下等的农业奴隶了。我认为上述解释似不够妥当,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大量的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表明,西周庶人的身分与奴隶是有区别的。庶人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16.
论北宋三衙管军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学辉 《东岳论丛》2006,27(5):120-127
三衙管军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以后唐侍卫亲军司的出现为开端,经过了后周殿前、侍卫二司并立,在北宋继续沿着三衙管军长官的级别呈递减之势和三衙鼎峙、互不统属两个基本趋势,至宋仁宗朝方定型为“管军八位”的三衙四厢制。三衙管军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的职业军队的管理体制,发挥了强化皇权和保障北宋政局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职业—身分”声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分布在东中西部1O个县(市)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居民为对象,首次在中国农村对职业声望进行了社会学测定,并以此为对照,对中国城市职业声望和国际职业声望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进行了讨论、验证,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文章在考察传统意义的职业声望时,加入了带有杜会分化特征的身分要素,证明就业身分对声望体系表现出很强的再分化能力,指出职业和就业身分共同构成我国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位置,声望评价只有与二者相结合,才能对社会结构现实的分化过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声望体系与社会分化的客观机制之间的认同关系,认为声望体系虽然与社会分化其他层面的特征不可混为一谈,但作为主观评价的结果,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地位的主要差异,从操作的意义上来说,它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对社会分化的秩序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8.
律师职业自治的制度源自于西方,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护律师职业群体的声誉、独立和利益,并进行自我管理。民国时期律师职业的自治组织是律师公会。律师公会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从会长制到委员制,最后到理监事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既体现了民国律师职业群体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和自治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国民党政权对律师职业控制的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八旗是在满族氏族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军事、经济、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在八旗内部,一切成员均隶属一定的阶级,而这种阶级的差别又是以他们之间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由此形成以下几个享有不同法律身分、社会地位和一系列相应政治、经济权利的社会阶层:正身旗人阶层,上起满族皇帝、宗室贵戚,下至普通正身  相似文献   

20.
<正> 《云梦秦简·秦律》出土后,学术界曾就“隶臣妾”的身分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由于秦律本文未见关于隶臣妾及其他刑徒服役期限的明文规定,加以争论各方对秦律刑、罪序列的认识又很不一致,所以对秦刑徒是否有期及刑徒是否属官奴婢身分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公认的结论。1975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古佚文《守法守令十三篇》中的一条关于田税的令文涉及战国初期齐国的刑罚体系和“公人”的身分,对说明“隶臣妾”的身分很有助益。兹移录于下并略加分析: 卒岁田少入五十斗者,口之。卒岁少入百斗者,罚为公人一岁。卒岁少入二百斗者,罚为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