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中的“齐气”,《文选》李善注为“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尔后注家几乎均援此注。其实,此处的“齐气”,以解作“谐隐”为宜。这可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徐干的辞赋找到内证,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与刘勰的《文心雕龙》找到旁证。 一、按照曹丕的批评,“齐气”并非表现在徐干的诗与论,而见于辞赋。何谓“齐气”,曹丕没说。有意思的是,朱自清也以“齐气”评论荀子、屈原的辞赋,并且揭示了“齐气”的含义。他说:“齐国海滨,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那里,所以也沾了齐气。  相似文献   

2.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风格论,是曹丕、陆机的风格论的发展。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电。……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相似文献   

4.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徐干论     
一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这时徐干还健在。后来他又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这时徐干(伟长)已死,曹丕认为他死且不朽。  相似文献   

6.
曹丕一生留下的著作不多,现存完整的诗歌约四十首,论著更少。《典论·论文》是他学术著作《典论》(全书已佚)中的一篇。一般论著都认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论文之一,集中地反映了曹丕的美学思想。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涉及的范围却颇宽阔。提出了“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四科”八类的文体区分。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但是,我们认为仅就这些来评价《典论·论文》在批评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很不够的,它的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集中地反映出魏晋时代人的主体意识包括作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作家主体意识论·漆贤泉·作家的主体意识,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刘勰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物情文”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建立了一个以作家的才、学、识、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当时儒学衰弱...  相似文献   

8.
公务文书,简称公文。它是有了社会公务活动后最早产生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联系工作的工具之一,是中国文章史的先河。魏文帝曹丕把包括应用文章在内的各种文章的写作,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代刘勰说它是“政事之先务”(《文心雕龙·书记》)。历代对公文写作都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公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对其要求极为严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辉煌灿烂的公务文章。《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文章集,也是我国第一部公文汇编。诸葛亮的《出师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丕(公元187年—226年)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班固的《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只就一部书、一篇文章进行评述;《典论·论文》则论述的是多位作家、多种文体,并论述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价值、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等等。它对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作品的评论,是建立在对作家作品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评论原则,是前无古人的。它对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12.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显示这种个性的艺术独创性在作品中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们可以发现,有的作家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艰难地形成了风格,有的孜孜不倦,虽然接近风格的形成,但终在风格的大门之外。这是什么缘故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学说,认为作家的气质和才能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刘勰对这个论点颇为重视。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发挥了曹丕的学说,在《体性》篇中则提出了才(才力)、气(气质)、学(吸取)、习(磨炼)的学说,认为才、气、学、习是形成风格的原因。这就纠正了曹丕只重先天、不重后天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中,提出风格问题并把其加以分类的恐怕肇自曹丕。曹丕的《典论·论文》,根据作家才性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建安七子不同的风格特征;同时,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各以一字概括其风格要求,开了作家风格论和文体风格论的先声。其后,陆机的《文赋》,又沿着《典论·论文》的两个方向,论述了作家风格和文体风格。而其文本风格的分类和论述,比曹丕具体多了。到了刘勰,他的《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论文,常以“气”作标准。“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中以气衡文的这句名言,历来为文论家们所称引,被他们视作评价作品的一根重要标尺。古人所谓“气”,常常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作家本身俊爽超迈的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6.
“建安七子”中,有四子的籍里出现歧说。他们是徐干、陈琳、应(王易)、刘桢。现将四子籍里略加考证。 一、徐干 徐干籍里,旧说有四:1.曹丕《典论·论文》云:“北海徐干伟长”,以徐干为北海人;同于此者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向长青《诗品注释》等;2.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17.
拙撰《〈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对刘勰的风格理论,分几个方面作了阐述。本文主要在说明刘勰对他以前的历代作家作品是怎样从风格方面进行评论的。 从风格方面评论作家,可以说是从曹丕《典论·论文》开始的,但是在评论建安七子时,只有“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他二人风格的评论。但语焉不详,还只能说是风格的雏型。 挚虞《文章流别论》中也偶尔涉及作家作品的风格,如在论赋时说:“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在论述“对问”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 ,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 ,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 ,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 ,重视商品经济发展是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重商论”也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自魏晋六朝以来,我国古代美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对文艺的本质、还是对形式美价值的认识,较之先秦、两汉都有了新的突破。“缘情说”的出现及尚采观念的形成,标志着“文的自觉”时代已经开始。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都注意到诗的重要审美特征是情和采,提出了“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等观点,但第一次将情和采推及于文,并对其作了哲学和美学方面系统论证的是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 ,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 ,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