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居于支配地位。自然经济、宗法社会、专制王权和伦理道德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使其以维护君权和族权为特征、具有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从而独具伦理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差异性,从农耕经济、宗法政治。伦理型文化三大特点来研究中国政治基本问题;进而抓住民本主义和农民战争两极表现,将中国政治的基本矛盾归结为官民矛盾;然后从政治结构、政治运行、政治价值体系上深入分析,提出了官民关系是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的新观点。文章分析了政治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新民本主义与旧民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 家族法的产生,应该追溯到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男系或女系大家族内部萌生的"家族法"还属于自发性质的习惯法,当时还没有来自外部约束的成文法.最晚到西周时期,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家族统治网--宗法制度.陶希圣先生认为:"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封建制度(此指分封制)正盛的西周到春秋时代,也正是宗法的时代,而宗法乃是封建贵族的亲属组织.春秋时代以后,封建制开始瓦解,宗法制度也开始变迁."[1]2因此,自西周至秦汉,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被历史淘汰,但宗法观念和宗法组织并没有随着周代政治躯壳的残破而消亡,而是以一种次生的形态即以家长为本位的家族制度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书强  李慧 《唐都学刊》2003,19(2):158-160
家族企业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企业中广泛存在着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和家文化传统以及长期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少数派地位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家族企业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家族企业这种古老而常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将有助于促进家族企业和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所谓礼法融合,系指儒家法律文化和诸家法律文化的融合。礼法融合贯穿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始终,并使其逐渐儒家化。一、礼法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线和根本特征儒家继承了奴隶社会强调宗法血缘的传统,主张“亲亲,尊尊”,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求;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五大法系中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具有明显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宗法伦理关系的特色,这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法律是特权法,具有明显的特权性。这种法律特权性指的是,根据儒家尊卑贵贱的等级学说,法律公开宣布并确认社会成员具有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表现在根据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以等级制基础形成了以君权为核心,以宗法特权为基础,以官僚特权为主要标志的等级特权结构,法律将此公开加以严格维护。同时,中华法系具有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  相似文献   

9.
身份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认同地位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名性称谓、亲属关系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尊卑从属称谓和礼仪性称谓。身份称谓具有身份区分,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执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具有宗法、权势、道德、礼仪等价值取向。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身份称谓大多由宗法称谓和权势称谓转化而成,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身份称谓是有关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最简单的社会化方式,向人们灌输关于社会政治构成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习得和接受现成的社会规范,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以相应的角色规范来指导言行。  相似文献   

10.
政治学作为“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在诸多社会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牵动着所有关注中国政治发展人们的视线,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宝库增加了新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奴隶制国家是在漫长的氏族战争中,通过暴力的征服而形成的。它在天然的地域范围内,以氏族的兼并和血缘的吸收来划分居民,并经过一系列阶段而发展成为以中国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为坚固基础的次生国家形态,即一种氏族国家。而宗法制潜埋在中国政治结构的深层,在中国国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为国家的亚政治结构。它与中央集权制的主体结构共同支撑着古代中国这一独特的亚细亚形态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汉林 《社会》2008,28(3):31-40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等诸方面的变迁.中国的单位组织,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制度、统治和结构方式,也经历着这种史无前例的变迁,深深地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周秦以来,儒家创立了一套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它把德化人生与政治规范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儒家思想与小农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标志,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伦理纲常的保证。但是,限于农业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儒家过分地强调人格成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乡村社会实行乡里制行政管理,这是古代中国不同于古代欧洲的地方。乡里制度的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的。它是君主专制国家政权结构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  相似文献   

15.
二战前日本实行的婚姻家族制度建立在以《明治民法》为基础的传统"家"制度上,提倡家长权、家督继承制和男尊女卑,维护和肯定封建家族制度;二战后,经过民主化改革,以夫妇关系为本位的新型婚姻家庭制度得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地位。然而,法律上的自由平等并不能替代伦理上的认同,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妈妈家庭增多、数年离婚热潮等现代日本婚姻家庭中的若干问题仍困扰着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6.
崔世广 《日本学刊》2005,7(4):71-82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日本近代家族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族制度为军国主义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军国主义在膨胀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家族制度的特性与功能。本文从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变迁入手,通过家族与军国主义国家理论的关联、家族主义在军队的实践、战时家庭动员和统制等若干方面的探讨,揭示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性格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性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从单位到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成为城市居民~切生活的中心和重心。改革开放以来,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体制转轨,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空间正经历着由单位向社区的急剧转换,由总体性的社会空间生存模式向分化性的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单位作为国家与个人之间联系的直线中间环节,是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换言之,单位是计划体制下极具中国特色的微观社会组织形态。在单位体制下,国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 《日本学刊》2004,(2):78-90
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民性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日本文化在许多方面渊源于中国 ,但就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而言却与中国相去甚远 ,由此造成中日两国国民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特别是人伦关系、家族、集团主义等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清华 《探求》2000,(5):18-19
城市社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最为基本的载体,是一种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是城市人员在就业(单位)、受教育(学校)之外最为稳定和有着相对共同性的活动区域。长期以来,我们在注重以“单位”为对象的军队、企业、学校、机关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于以街道、居委会、生活小区为核心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演变,“单位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社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崭新阵地,其重要性已愈来愈凸现出来,探讨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