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深入,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有了许多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凡方面. 一、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是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要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因此,受到学界普遍重视.目前学界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观点:认为它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与影响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践行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对西柏坡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对于如何“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其核心是谋划建立新中国的成功实践。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时代需要。西柏坡经验蕴含的"成功之道"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实践证明西柏坡经验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政府、理论研究者、企业家和企业经理人要各负其责,积极宣传、研究、运用西柏坡经验,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对西柏坡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西柏坡文化不仅包括了西柏坡物质文化遗址,也包括了西柏坡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西柏坡精神是西柏坡文化的核心要素。指出西柏坡文化在幸福石家庄建设中的动力功能应该包括精神动力功能、塑造教化功能、规范指导功能、品牌提升功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与影响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践行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对西柏坡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对于如何“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包括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民主协商精神。铁道兵精神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特质,是中国革命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凝练和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孕育铁道兵精神最重要的精神源泉。弘扬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支撑,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老一辈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带来了西柏坡的党建思想与西柏坡红廉文化。西柏坡红色廉政文化是西柏坡时期的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核心价值的体现。继承西柏坡红廉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企求洗刷百年屈辱,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社会的顽强信念。西柏坡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集中体现,深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政治情怀。西柏坡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9.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状况,令人担忧.西柏坡精神中蕴含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给予相当重要的指引和关怀作用.弘扬西柏坡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北京首展,参观者人流不息,络绎不绝。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大家面对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追昔抚今,都共同深切地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威力,纷纷表达共同的心声:"西柏坡,令人怀念;西柏坡精神,令人敬仰。""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要发扬;谦虚谨慎。  相似文献   

11.
8月21日—23日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山东经济学院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玉平教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教授、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邵新贵部长、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厅级巡视员、原副主席包心鉴教授、山东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吴运亮副局长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全省各地5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柏坡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之为一种时代精神,就在于它内涵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认知和实践的统一,是社会主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律、开拓创新、不懈进取的永恒动力.其时代价值是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实践途径是:将政治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将精神文化转化为理想信念;将思想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弘扬西柏坡精神落到实处,提升其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南路人民革命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刚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优秀品格。与红船精神、井刚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比较,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又具有鲜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2009年9月18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弘扬西柏坡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会议围绕新中国60年的成就和经验、弘扬西柏坡精神、河北省60年的发展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这一系列红色精神,都是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结出的精神之果."三个代表"与红色精神互为表里.实践证明,党必须时刻坚持"三个代表",不能让红色精神淡出党的历史而受曲折之苦.  相似文献   

16.
重走中共中央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战路途,真切体味到我党给世人留下影响颇深而且久远的精神财富,更深切体会出其现实意义,例如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其精髓的延安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代表的西柏坡精神在当代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管理和引导宗教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更大社会功能等.在重走转战路的过程中也澄清了一些疑惑:解放石家庄的战役并不是毛泽东在陕北阎家峁村指挥的,而是在神泉堡村.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毛泽东年谱>中石家庄战役期间是空白,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三思西柏坡     
西柏坡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我曾经两次去西柏坡,每次从那里出来,都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前不久,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在北京开幕,引起强烈反响。开展的第一天参观者就写满了整整10个留言本。有的说:“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地被一段历史震撼过。”有的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干出那样伟大的事业,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还有的说:西柏坡艰苦奋斗的精神,会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我们成长。”看到这些,我的心好像又飞到了西柏坡,思念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想象着脚下的路还有多长。一思西柏坡的“作战室”。两张八仙桌,几把旧木椅,一间不足10…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所蕴涵的探索、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当前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开展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内涵挖掘不充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代表性高校在思政课中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真实案例展现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选取合适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分析思政课运用西柏坡红色文化的实际育人效果,以及制约其作用发挥的因素。由此提出,在教学模式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创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发专题式教学,以期提升西柏坡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梁柱 《中华魂》2012,(21):6-9
我们党是从西柏坡走向全国执政.开始了接受新的严峻而持续的考验。忠贞不渝地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永远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真正做到为民执政,保持人民政权永不变质的前提条件。这在今天具有更加现实、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仁权 《中华魂》2008,(8):51-5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中心话题。西柏坡精神就饱含着党的关注民生的传统和精神。今天,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和实践西柏坡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