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朝的典章制度到底是承袭唐制,还是直承五代之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宋承唐制”之说影响最大,然与史实相悖,长期以来未得到厘清。检诸史籍,有大量的史料证明宋制不仅直承了五代制度,而且是全面系统地承袭,尤其在职官、科举、兵制、法律、修史等方面,表现得最为彻底。研究证明,“宋承唐制”之说是宋人刻意淡化五代之制,有意追求的结果。其这样做的原因有三:出于五德终始的历史观,出于正统论的思想,出于抬高宋朝历史地位的政治需要,是宋代士大夫将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导入历史传承问题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北宋前期役制继承了唐末、五代役制的发展成果,表现出新的特征,包括主体役种由力役向职役的更迭,征役对象由人丁的年龄向资产的迁移,服役范围也由中央用役向地方用役为主转变。这些特征的出现不仅根基于唐末、五代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背景,也与唐宋之际财政和赋税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北宋前期役制的变迁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役制公平,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役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前后编撰而成的律、令、格、式及《唐六典》《开元礼》,是中国古代法典法时期法典编撰上的最高成就。"开元六典"标志着中世国家治理体系中规范层次上的法律、官制、礼制体系再塑的完成,是春秋以来特别是汉儒对周朝法律、官制、礼制想象后相应理想化的产物,成为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结晶。"开元六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双重作用:首先,是唐朝国家治理中的法制化产物,让国家形成了完善的、自成体系的法律制度体系;其次,是五代至清各王朝法律、官制、礼制建设的渊源和典范。"开元六典"成为五代之后中华大地上诸王朝法制建设的直接渊源,对中华法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坑文学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坑文学是流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朝代为序 ,论述了五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流坑文学发展概况 ,简介了流坑文学名人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5.
鉴于唐季五代以来骄兵悍卒的历史教训,北宋重建治军之道,使军队牢牢地控制在皇帝和中央政府手中,从而消除了军队对社会稳定的破坏作用,军队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工具。但北宋的治军之道也存在着一些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一,“重文轻武”的治军原则;二,广收流亡的召募之制;三,“将从中御”的御将之道。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北宋的治军之道严重违背了军事规律,从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不合理的治军之道是造成北宋乃至整个宋代在军事上始终处于积弱不堪、被动挨打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五代刑法的评价,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五代刑法残酷的观点根据不足。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一、五代刑法严酷只表现在一个很短时期,不能代表整个五代时期的情况;二、从所谓五代新出现的刑名分析,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三、五代的司法制度及种种防滥刑的措施,可以保证社会能基本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四、《唐律》的立法原则破坏于中唐,而非五代时期。关于五代刑法的重新评价,对修订《中国法稍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晚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与五代西蜀地区享乐风气的共同推动下,文人词与民间词相互借鉴吸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花问词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展最初的历史进程,但其间对于道统的理解与取径又有所差异。由个体境遇与主体心态入手,可以更为有力地揭示宋初道统、文统重建过程中的诸家面向,深入阐释这一时期道统复振与重构过程中的生动面貌与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对文学尤其是古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空间意象思想的提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至唐朝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唐朝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构图风格,经五代北宋画家的推波助澜,发展至鼎盛。五代北宋山水画较之唐朝山水画,更加注重对空间意象的布置安排,并通过对景物不厌其烦的布置安排,追求观赏者在游览时的趣味性,以营造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意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五代时期南汉割据政权同中原及周边割据政权关系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南汉立足于岭南“五管”,发展对外交往,对“五管”抱着必争的态度;中原五代王朝势力的强弱,制约着南汉的到外政策以 汉与五代的关系;南汉与周边割据政权保持睦邻关系,进行政治往来和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研究视野中的浙西、浙东往往被视为差异甚大的两个区域,这与真实的历史记载存在着一定偏差。本文将地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化用到历史地理学领域,以杭州和绍兴为中心,从经济交往、文化互动、政治统合等三个角度出发,努力勾勒出五代以降杭、绍两地的空间交往图景,进而说明钱塘江两岸在五代后形成了高度的地域耦合。本文期冀通过这一研究,就正确探明两浙的地域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论太原在五代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兴替相继,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原因多与太原特殊的战略地位影响有关。李存曰助、石敬塘、刘知远都是从太原起兵南下而取帝位的。及至五代末期,占据太原的刘崇又成为中原王朝最主要的敌人之一。研究太原在五代时期的战略地位,有助于我们对五代时期政治军事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主要指县级) 的演变轨迹,认为“新县制”推行之中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由局而科、由科而局的变化是由政局动荡和政治上集权需要决定的。这种局科轮回的历史表明,在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调适过程中,保持教育行政机构的专门化、独立化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表明,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应以职能的划分为前提;组织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画自隋朝以来,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时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特色.现代的创作者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一是以画为主,画写结合,略带泼墨;二是以笔画为依托,升华写意精神;三是在生活中吸收营养,激发灵感;四是笔墨形式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以辽朝为一方,以五代为另一方的互相之间,存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频繁交往;这是自不待言的。除了这些交往外,也还存在着文化的交往,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交往。 尽管辽、五代之间,有大小战争,有种种阻塞,然而也有战争间隙的和平,阻塞之中的相通。伟大祖国的各族之间,隋、唐以来的契丹族、汉族之间,文学艺术领域的联系与交往,尽管有时不绝如缕,却是斩不断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高校中开始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改革。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虽然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足,但也积极地加入了实行学分制的行列,努力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的学分制运行机制。以三江学院为例,通过对该校五年来学分制推行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宋代独树一帜的大家,其词突破了自晚唐五代以来内容狭窄、音律束缚、风格单一的局面,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表现风格,使词成为一种摆脱了音律限制的独立诗体。  相似文献   

19.
群体研究具有个体研究不能取代的优点。晚唐五代诗格独特的著作群体对这一时期诗格独特风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著者身份的角度看,僧人是这一著作群体的主体,晚唐五代诗格显然受到佛教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征;从著者诗风的角度考察,晚唐五代诗格作者多为苦吟诗人,作诗重推敲重磨炼,受其影响,晚唐五代诗格论诗也以句法、磨炼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辽代承袭唐五代旧制,在军队中设有都监。辽代仍延用五代已有的临时型都监、常驻型都监两种类型。辽朝所置临时差遣型都监基本与五代相同,只是对势力较大的军队会派都监临时监管。常置性都监相较五代有较大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范围扩大,二是职权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