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丽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0-82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是有条件的,他没有简单、武断地将一切意识形态都理解为虚假的意识和欺骗的意识,他只是要求对意识形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马尔库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单向度的“虚假意识”,只对社会起保守作用。他的失误在于,他希图通过单纯的精神批判扬弃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概念分歧的背后——兼论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对我国学界影响很大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和自由主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表现为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的分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双方对“自由”及“强制”等理念的不同理解。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学理辨析,是一个关涉着目前我国制度创新和社会重组所应遵循的理念原则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逻各斯”与“厄洛斯”分裂的思想,到了近代,技术理性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经济政治控制而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比传统统治形式更具欺骗性和控制力的统治:科学技术以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的“逻各斯”成了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理性的实质是维护现存统治的合法性,“新感性”则是一种反抗技术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以多种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如何凭借合理性转化为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比较二者及经典作家关于科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观点之间的异同及逻辑关系,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也具有意识形态性,这些为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地理解和解释了“人、实践、历史”各自的真实内涵,从而合理地把握和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前提、基础和本质,并自觉地形成了“人、实践、历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家及其理论的虚幻性和颠倒性进行批判,指出意识形态家倒置一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意识形态家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的观念论,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被颠倒。其二,意识形态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意识形态家所造就的意识形态幻象只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才能被认识,只有在消灭分工的社会革命下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恢复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和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相似文献
8.
"虚假性"一直是意识形态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追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相关阐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从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在认识层面、历史观层面、政治论层面揭露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完成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由虚假意识到科学观念、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由阶级利益到阶级斗争的转变,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积极的、中性涵义的概念,它是社会得以运行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意识形态的特征主要是从它在社会过程中所执行的功能里产生出来的,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也完全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对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卢卡奇相关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至少存在两个基本问题:(1)将意识形态的产生仅仅归因于社会存在,这极易陷入一种社会存在的物质决定论;(2)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仅仅归结为解决社会斗争,作为解决社会斗争的某种手段,这又缩小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马尔库塞深度剖析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繁荣背后的一系列“单向度”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和历史暂时性进行研究。有必要以《单向度的人》为文本基础,通过理解单向度理论的内容并着重在现代性批判的视阈下剖析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所进行独特的现代性批判,进而总结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今后的文化发展、人本主义科技发展观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在阿尔都塞那里呈现出共时性、物质性、主体性等多种姿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意识形态的另一面历时性、关系性、客体性,以及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方法论上来看,是由于辩证法缺席所导致的认识偏激;从根本上看,是由于实践观的缺失所导致的理论偏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的深邃视野解读分工,并以分工为线索,探究"个人"生成发展的轨迹,审视和反思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条件,以此去勘定和明确"个人"在现实社会历史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徐雁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44-46
在当代,意识形态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文化化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化为价值的争论;其二是把意识形态消融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其三是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文明冲突。这三种形式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危机的深刻反思,达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高峰。通过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政治”“单向度的文化”“单向度的语言”“单向度的哲学”的阐述,可以将“单向度”的根源归结为“技术理性”。为了超越“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提出了包括爱欲解放论、艺术革命论、自然革命论的革命新理论,但是这些革命新理论都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最终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可以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中获取很多启发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充分研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的基础上,解读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的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作为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何谓"人的独立思考意识","人的独立思考意识"与《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结构,学界曾流行的三种观点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的苏联社会基本矛盾解释论;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我国过去倡导的阶级斗争模型、暴力革命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论.而我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探索唯物史观最初内在结构的比较全面的文本,它的四个大束手稿的主题揭示了唯物史观原生形态四个层面,即研究起点论、历史发展论、矛盾动力论和社会结构论,且各大小束手稿之间内容有相互重叠、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阐述了生存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之单面的特点,这样的人丧失了真正的需求和自由,在科学技术横行的现代工业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这正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角全部生活的写照。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大众文化、全面管理的语言促成了单向度人的形成。虚假中的真实激发了单向度人的另一种潜质。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楚门最终拥有了否定的向度,逃离了虚拟的世界。单向度的人之逃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消除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8.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的形成路径和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应该贯彻党性原则;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且需要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宣传和教育是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主要手段,政治国家则是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孙淑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9-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