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李涵秋的《广陵潮》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温良贤淑、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初具民主思想的女性,鱼目混珠似的新式女性。由于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作者对这三类女性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女性的褒扬、对初具民主思想女性的不赞同以及对徒有其表的"新式"女性的鄙夷构成了书中女性的全貌,并且通过她们折射出了清末民初扬州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整体视野对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的变迁史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界定流浪女性形象的特点:情感依附与经济压迫,物欲追求和精神重压,生存至上和情感至上。这既因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所致,也与现代中国迫切的社会改造主题和艰难多变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折射出女性在时代思想影响下的进步和变化,也反映出作家对女性生存价值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言情小说受到追捧,随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苦闷情绪的日益显现,"悲情"写作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写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网络言情小说"悲情"写作的领军人物,在其精致婉约笔触的渲染下,"悲情"主题凸显的同时,"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为成功,特别是那些由性爱分离到深陷情感围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为浓厚。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建筑构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建筑的情感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建筑迷人的风采,对于形制大体相似、缺乏个性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如此.建筑中情感因素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即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影响.而文学对于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反映,又正是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女性是爱情的绝对主角,因此文学中女性的情感空间也就成为建筑情感内涵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的空间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情感空间进行了细致解读,以期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红楼梦》缤纷绚丽的女性世界中,曹雪芹刻画了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典型的传统意义中的女性。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鸳鸯与邢夫人、尤二姐与尤三姐,在这四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对立。曹雪芹在如此的描写与刻画中,反映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在与时代抗争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考察“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女性世界 ,可以看到她们从注重群体价值、自觉攀附传统道德伦理、压抑个体情欲到逐渐关注个体价值、背弃传统道德、放纵情欲的精神趋向 ,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显示出了那一时代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时代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女性角色通常统领全局,她们头脑机敏,口才善辩.分析了《维洛那二绅士》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在戏剧结尾部分这些女性都被塑造成了与传统习俗更相符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双重的女性观,而这一女性观又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2.
言情小说发展到清末,表现出了言情有余言社会不足的弊端,而此时的社会小说则过于强调政治功利性,很少涉及言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扬州作家——李涵秋,他将言情和言社会完美结合起来,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对不久以后的五四启蒙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李涵秋和他的社会言情小说在晚清民初小说史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词学批评中"大"与"小"这一对范畴内涵的形成与丰富,与词孕育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与"小"本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其在诗文批评中的运用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词起源的民间性和女性化色彩决定了词在正统文学观念中长期被视为"小道""卑体".随着李易安的词"别是一家"、苏轼的"自是一家"、张炎的"清空""骚雅",到清代"西泠十子"以大雅为旨的尊体论,在一系列词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词本身的文人化、案头化和雅化的过程中,词逐渐从"市井小技"走向了"大雅之堂",词学也一跃而成为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名为《面纱》,意蕴非常深刻,借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的讲述,作者运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巧妙地运用第三人物的评述促使男女主人公彼此重新审视,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像,更揭示了人性内心深处的面纱。在经历了爱情、背叛与死亡的多重磨砺之后,女主人公最终走上自立的女性精神的觉醒之途。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 ,顾一樵 (毓 )是其成员之一。顾一樵站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基本立场上 ,创作出大量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和写实风格的作品 ,不愧为现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芝兰与茉莉》是顾一樵“五四”时期的著名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事 ,讲述了“我”与两个女子的感情故事。小说透出强烈的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倾向 ,艺术水准相当高 ,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回应。四幕剧《孤鸿》批评了留学生见异思迁、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该剧就角度而言 ,在留学生文学、特别是多幕话剧的创作中堪称异数。以《荆轲》为代表的历史剧亦体现顾一樵一贯的写实特色。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两宋被贬海南的文人多为党争失败者。其中留下词作的有苏轼、李光、赵鼎、胡铨等人。他们的海南词反映了不同的心态,体现出不同的贬谪文学模式:苏轼的海南词摆脱了穷苦悲愁的窠臼,突破了古代的贬谪文学模式;赵鼎的海南词偏离苏轼模式,承袭秦观的悲苦哀怨;李光、胡铨的海南词则继承、发展了苏轼模式,其乐生精神较之东坡更强,理学意味更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李娃传》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人物命运悲欢交织,爱恨相伴,堪称一幅生动的唐代社会风情画卷:士子狎妓的社会风尚,相沿前代而又不失独特的丧葬习俗,重门第等社会心理以及人性向善的道德追求和由强调门当户对向男才女貌的自由爱情转变的婚姻观念等。故事在几近真实的唐代社会生活中徐徐展开,这一时代的世态人心又促使故事的结局向人们渴望的理想境界推进,使读者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李娃传》不失为一部较早的世情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