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中国思想学说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历史.该书继承了侯外庐对中国哲学内涵的基本定位,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之外增加了心性论、境界论的内容,拓展了哲学史研究的内涵;从哲学与文化的互动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新的判断;继承侯外庐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术史研究视野,提出文化史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本文通过对主体意识学说构架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的介绍、分析,说明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同时,该学说还存在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因此,扫除封建流毒、完善主体意识学说仍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何兹全先生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大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魏晋封建说(汉魏封建说)",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史学研究领域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古代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和汉唐兵制研究。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史。何先生用力最多最深、研究成果甚大的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经济史;寺院经济研究和兵制史研究,是其首创,也是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两翼: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畴,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在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其对中国文化的根源、走向、主流、未来等问题的思考也是着实深刻。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从world history到global history的转变,意味着"新世纪需要新史学"。纵观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世界历史逐渐演变为全球史,20世纪末中国探讨全球史,史学家本着重新认识历史的使命,开始试图站在平衡立场的角度来解释东西方史学,并取得重大成果——全球史观否定国家本位;冲出传统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束缚;重新评估人类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打破西方中心论。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审视历史研究中遇到的所谓"东方主义"、"西方中心论"等学说,更深入地探究东西方文明、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日本学术界流行的各种中国历史分期学说,我曾在“东洋史的分期论”(见《爱知大学文学论丛》9、11,1954、55)一文中作过概括的展望,最近西岛定生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征的讨论”(见《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东京大学出版,1958)中又论述到这个问题,可是补充的地方很少。不过,自从1954年郭沫若、翦伯赞一行访问日本以后,日本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史、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的主要著作《古代社会》(1877)、《人类家族的亲属制度》(1871)、《易洛魁联盟》(1851),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不朽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著作和学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认为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就象达尔文学说对于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1913年的欧洲,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大变 动的前夕,列宁在这时写下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 运》。他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 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 的世界历史作用。自马克思阐述这个学说以后,全世界 的事态发展是不是已经证实了这个学说呢?”(《列宁选 集》第2卷第305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列宁正是从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学说的历 史命运的。  相似文献   

8.
前言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也就是关于周代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已进行了四十多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则一贯认为周代是"奴隶制时代".这观点或学说,近十多年来似乎已成为"定论",或被当作权威性的"定论"来看待.但是,我认为,如果从先秦的全部第一手材料出发并以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便很难认为这一观点或学说是符合中国古史的实情的.所以,我从来不同意这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作为一门严密而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新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宋镜明教授主编兼主笔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36.7万字)一书。以其充实的内容和颇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大大推进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建设。第一,比较系统地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悠久历史。《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自19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制度史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皇权至上、君权神授,儒家思想、官僚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的显著特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除了要认真探索历代的典章制度外,还应研究其运行机制及其社会作用。要将每一历史时期总的政治制度或某一单行制度,纳入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中去考察,以制度为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人物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志业的社会学及其大师产生的背景进行考察与省思,并运用福科、布尔迪厄等现代思想大师的有关知识分子的理论范式加以解析,认为在世纪末对社会学大师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的确认将有助于社会学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创新,提出对社会学学者、大师地位的判定主要应以其独特的社会学学术和思想的创获的文本及实证成就为标准。最后,提出关于如何造就21世纪中国社会学大师的几点具体设想,以此希望能引起社会学界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社会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与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研究很容易受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存有一些偏差 ,要促进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政治社会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存在着内容单调,视野狭隘,方法老化,手段落后等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不利于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政治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人类政治生活系统,特别是政治系统论对政治制度的诠释和分析模式,拓展了政治制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政治制度运转的动态图景,是研究政治制度的有力工具。在观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时,借鉴政治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将使这一传统学科的研究呈现出宽口径、多层面、动态化的新气象,从而促使其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古典社会学时期,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见解促成了日后社会学不同传统的形成.齐美尔提出了一种有别于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齐美尔关于社会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独特见解赋予社会学理论崭新的视角,但也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15.
岑家梧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以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图腾艺术、史前艺术和中国古代美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成就,是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研究的先行者。岑家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将社会学观点和方法应用于艺术和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他指出艺术产生的本质在于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他反对艺术与社会人生无关的说法,认为应从社会生活来考察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艺术的起源问题;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的进化问题;艺术进化的阶段问题;艺术天才问题。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的研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潘光旦的社会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潘光旦先生的主要社会学思想,认为位育思想是其社会学思想的总框架,并认为以此为框架的社会学研究抓住了社会学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作者认为潘光旦的社会学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倡一点实证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科学界近年来的发展,存在两大不足之处:一是在引进外国学者的理论时缺乏批判性;二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尚有很多学者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两方面的不足都影响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由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与其它国家有很大的差别,致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了很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很多社会理论,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模式和逻辑关系都不适用于中国社会。要发展出一套产生于中国社会,出自于中国学者之手的理论体系。目前,很有必要再提倡一点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这里所提倡的实证主义主要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范围,例如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口学等学科,但不大适用于艺术、哲学、语言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8.
环境社会学: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挑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 ,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一些重要的社会学研究。 2 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产生了生态哲学与环境社会学。生态哲学指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必须对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社会组织方式进行深层的改造。这对社会学提出了挑战 ,但也可以是促使社会学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契机。社会学应克服其早期历史中形成的一些理论设定的限制 ,把握这一契机 ,积极地应对生态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的丰富与广泛性,关于何谓社会学的本质问题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提出并阐述了社会学的唯一特性———相对性思想;迪尔凯姆对社会学起点的突破,并从思想内容与理论实质上认定孟德斯鸠是社会学先驱,这实质上明确了如何界定社会学的本质和梳理社会学历史的原则;我们应该承认社会学相对性的本质,应该接受基于不同地域环境或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学发生、发展的多元性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学之所以产生,西方社会学功不可没。本文指出西方社会学只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建立中国研究模式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所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机制必须选择兼容并取的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