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2.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个人化写作"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命名,也是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中不可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化写作"策略的选择和演变流程的梳理,对"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书写的深刻批判、对"个人化写作"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细致剖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新时期以来的先锋诗歌中"个人化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诗学意义,也由此进一步地探索了先锋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12,(6):117-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曾作为一种对宏大叙事反拨的写作姿态和方式,风起云涌,如今却从喧嚣走向沉寂,面临着危机与困境;而宏大叙事在屡遭病诟中,也并没有解体。通过对"个人化写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和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认为,"个人化写作"与宏大叙事并非截然对立,在多元并存的文学时代,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写作境界。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化公共话语系统的解体和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文学创作中"个人化"的概念内涵业已发生明显嬗变.个人体验的偏执与私情欲望的泛起使不少作品在建构自我的道路上坠入泥沼.重新回溯中国传统文学的"形上"精神和人文情怀,可以为重构当下写作的"个人化"概念,澄清独立意志与反省认知、私人话语与公共精神的关系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6.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它意味着以个人的姿态反抗集体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为主体独立和人性自由赢得了一定的美学空间.同时,它专注于个体私人经验和欲望体验的表达,无可避免地堕入了文学自恋的泥潭,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场运作的消费规则.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而由文化理念、创作精神上的超越性立场嬗变为世俗化姿态,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种基本趋势.这既缘于中国文化原本就缺乏宗教式的超越性基因,也是传统实用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延续所致.<边城>和<围城>最先呈示出存在主义创作的世俗化迹象,8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文学的世俗化蔚为大观,并演变成两种致思途径:民间化叙事以及与"个人化写作"携手的日常化写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释T.S.艾略特非个人化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了写作形式和原型形式、试图阐明在现代非个人化思潮中存在质疑和颠覆作者主体性,消解作者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并非萧条的九十年代诗歌——为个人化写作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诗歌创作的最大功绩可以用王家新的一句诗来概括:“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即“个人化写作”的真正出现,诗人终于可以在坚持差异中写作。个人化写作的最大功劳是恢复了汉诗职能广泛的本来面目,也有了现代诗的精神,也有利于文体实验并带来文体的进展。它的最大弱点是太无序化,妨碍诗的艺术标准的适度规范即诗的语体、诗体在短时期的有效建立。90年代个人化写作源于“为生存而写作”的口号。具体为:为安慰自己的生活而写作;为了发表获得名利而写作,初写诗者常常为了发表而有意研究某个诗刊迎合编辑择稿口味而写作,…  相似文献   

11.
个人化写作的背景、成就与局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00,21(3):136-140
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以其对于个体感觉和欲望的张扬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是现代世界的精神表征,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中国90年代时代精神状况的必然表现。其成就在于,它拓宽了文学表现的个人经验领域,加深了对于个体内在生命体验的表现深度;调整了作家的创作心态,解放了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但是由于它没有形成个人化思想,对于生命个体的理解失之偏颇,所以又表现出许多局限和不足之处。个人化写作要想走出困境,作家必须建立对于个体的全面理解,形成个人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以其对于个体感觉和欲望的张扬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是现代世界的精神表征,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中国90年代时代精神状况的必然表现。其成就在于,它拓宽了文学表现的个人经验领域,加深了对于个体内在生命体验的表现深度;调整了作家的创作心态,解放了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但是由于它没有形成个人化思想,对于生命个体的理解失之偏颇,所以又表现出许多局限和不足之处。个人化写作要想走出困境,作家必须建立对于个体的全面理解,形成个人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和荣格有关艺术创作的理论的梳理,探讨了个人化与非个人化的对立及统一。艺术创作不能陷入个体化原理的局限之中,但必须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载体,以个体的经验通达人类的普遍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0,(5)
随着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本女性文学的创作理念、题材、表现手法、技巧等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社会性别意识、女性解放思想和人本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心境写作、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开始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范畴,用"反常"的手法解构或重塑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形式、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妊娠与生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性的关系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宏大叙事、国家叙事等重大题材的淡化,因此,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带有"个人化"写作特点的日常叙事、欲望叙事就成为日本女性文学发展的一种经常性状态。这种状态越来越受到男性及男性作家的认可和推崇,无形之间影响到男性作家的写作,悄然改变着日本文坛,代表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女性史的角度看,这是日本现代女性文学一个突围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白的创作以其特有的女性写作立场、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引人注目,其作品不仅述说了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解构男权文化、重寻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深刻揭示了当代女性所遭遇的生存尴尬和情感迷失,透视出女作家在探寻解构男权文化、体现女性价值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启示人们关注和审视女性作家的特殊"价值意识"和出路:摆脱自身狭隘的"小我"之境,融入社会"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垮掉一代"的崛起.是以反艾略特的"非个人化"为开端的,主张"诗中的我就是诗人的我".金斯伯格的<嚎叫><卡迪什>和罗威尔的<生活研究>有着"自我"的"相似性",他们都继续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升级,宁肯朝向弗洛伊德也不朝向上帝,把自已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18.
个人化立场的核心是艺术的自由精神,它包括作家的思想立场和叙事立场,二者构成作家创作立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新生代作家中体制外自由写作者出现的意义:体制内写作与作家个人化立场的丧失;对体制内写作的质疑和自由写作者的出现;自由写作者的立场:自由写作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保持个人独立精神的姿态;自由写作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相似文献   

19.
林白在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具有抗拒淹没的革命性意义。这种革命性意义在于她以女性个人化的写作姿态,颠覆了男性写作传统中确立的女性美标准、女性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模式,她对女性之躯的大胆书写,更是对男性写作地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的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文学发展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向内转”体现了文学真正向自身本质特征回归的努力,对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使文学创作更具有主体性和个性。“个人化写作”与“内向化”有某种承续关系,但过于沉溺于现实世界的物欲感受之中,其负面阴影不可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