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琉璃装饰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便已产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琉璃业相承不衰,历代都留下过大量艺术特色鲜明的琉璃艺术珍品,到明清时期,琉璃的造型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素有中国琉璃艺术之乡美誉的山西,其琉璃装饰更是古代建筑琉璃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而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艺术,便为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琉璃,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目前国内最早的琉璃来自于"越王勾践剑"上的饰品。琉璃的产生与青铜器的铸造有关,其制作的原料来源于青铜器的冶炼,琉璃制品烧造后通透光润,纯净空灵,被尊为佛教七宝之一,此种琉璃为钠钙古法琉璃,质地透明,彼时的琉璃制品异常稀缺珍贵,甚至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即为琉璃,且颜色多种多样,被誉为"五色石"。当时琉璃制品多用作饰品或者器皿,有琉璃盏、琉璃珠子等。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出土的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内外壁光洁透明,造型优美,时隔一千多年,仍旧温润如初。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大同市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龙壁数量众多,其中观音堂明代琉璃三龙壁不仅是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奇葩,更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分析大同明代琉璃三龙壁的艺术风格、壁面琉璃艺术的表现形式、龙纹图案的艺术样式等,以期较为完整细致地呈现出凝固在琉璃龙壁上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华,重新认识明代琉璃龙壁的艺术内涵及其应有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是美术工作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伊藤仁斋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巨擘,他开创的"古义学派"为古学派的重要构成部分。观其一生,他的思想围绕着中国舶来的朱子学,发生了"崇朱"、"疑朱"、"反朱"的演变轨迹,这一过程也是仁斋古学的形成过程,因而,对仁斋思想转变因素的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仁斋古学思想形成的复杂过程,还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中折射出仁斋古学思想在古学派及德川思想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5.
古代建筑琉璃制作工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陶瓷制作工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或缩影.建筑琉璃构件作为琉璃建筑的基本材料,其自身具有功能性、装饰性的特点,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封建礼制、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大量琉璃建筑实例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视觉效果,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妙绝伦的装饰艺术,诠释了建...  相似文献   

6.
<正>杨万里是南宋前期的大诗人,他一生写诗两万多首,现留存下来的有四千二百余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次于陆游的高产优质诗人。他的诗浅近通俗,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生动有趣,且风格多样,被人称为"诚斋体",因而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称赞他"雄吞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机独有今"[1];"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2]。就这样,他被推为盟主,"执诗坛之牛耳"[3],使宋诗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阿虎 《山西老年》2008,(5):31-31
如今很多人都有收藏的爱好,相互间自然免不了交往。在交往中,笔者建议应注意"三大纪律"。一、不问藏品值多少钱一听说某人喜爱收藏,有些人见面就问:"你家收藏的东西值多少钱?"这种问法不妥:一是"东西"用词太不雅。但凡收藏爱好者都将藏品当做命根子般看待,你说"东西",他情感上受不了。如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制造史。历史上,对玻璃制品的称呼很不一致,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名称,而在同一时代也曾多名并存。在玻璃出现后,曾长期以琉璃一词来称呼之。但琉璃一词除指玻璃外,尚指天然玉石以及人工建筑构件。在宋代以前,玻璃一词也曾指宝石,只是在宋代以后,玻璃才专指人工玻璃制品。而在目前,古代玻璃制品也同时有琉璃、料器、玻璃等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9.
<正>博山是琉璃的发源地。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门手工工艺,博山琉璃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一样,面临着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宋暖副研究员的《博山琉璃研究》(齐鲁书社2016年2月出版)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博山琉璃研究》一书,从对中国古琉璃的研究入手,概述了中国古琉璃的起源、发展历程、加工工艺及其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博山琉璃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制作机理、历史发展状况及其特点等,然后把视角切入到当代,重点探讨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博山琉璃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10.
<正>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琉璃不仅是一种工艺、一种美的境界,更是一种哲学和信仰。西施泪,琉璃醉The History of Colored Glaze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便是皇室用来祭天祈福的器具。  相似文献   

11.
张群 《华人时刊》2013,(8):16-20
偶然得知苏州东吴博物馆馆长陈凤九,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向笔者推荐的。李会长说这个人藏品十分丰富,是一位收藏鉴赏大家,而且毅然将他的数等件珍贵藏品捐献到苏州。为此,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专门为他建了东吴博物馆,并请他担任馆长。带着好奇心,我们专程驱车赶往苏州,拜访了陈风九馆长。  相似文献   

12.
北宋王安石讲学金陵时,其经学理念仍朝"内圣"方向深进.读《诗》治《书》,皆见道德心性.特别是他创新"礼乐之学",更弥补了前期"王学"在本体论上的诸多不足.同时,他继续坚持早年"为己之学"的立场,内求诸身;且精求义理,重析"仁"、"礼",以内统外,完成了力主"内圣"的"金陵王学".它与后世学者批判的对象--一种极富"外王"指向性的"三经新学",大有分别.  相似文献   

13.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化,并论证德川时代家礼与中国"先王道统"一脉相承的合法性,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知识人主张跳出宋儒"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礼理一体观,从"道者统名"的角度重新理解"先王之道"与家礼中"孝弟之道"的关系,并试图在批判宋儒礼学的基础上证明华夏儒学道统的"日本化".古学派通过对家礼思想的本土改造,其本质是要在东亚儒学世界的彼此对视中重新界定"华夷观",对"他者"文化解构的同时彰显"自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为研究古史而进入神话研究领域,并得出"古史即神话"的结论,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及"历史演进法",为系统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开辟了道路.闻一多自觉地把神话研究与诗学理论结合起来,开拓了神话学的诗学研究天地,他采用人类学"三重证据法",解开了古诗阅读中的神话之谜.  相似文献   

15.
易明 《北京纪事》2011,(5):94-95
2011年4月6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现西城区原宣武区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面临拆迁。官方解释此地非著名的“饮冰室”,系过去的“新会会馆”。而在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共有30余家会馆面临同样的“阿凡达”式命运。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将"格物致知"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他所创立的"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诚斋体"的这种审美特质与"格物致知"在本体论、认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学术思想经过诗人这个中介,可以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并经过心灵与情感的融会,成为审美化的诗性流露,杨万里则充分体现了这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子皓  王静 《华人时刊》2009,(2):18-23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风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8.
外累由心起     
屈青慧 《社区》2012,(14):1-1
北宋大将军周侗,叱咤疆场,战功赫赫。他解甲归田后,迷上了收藏古董。 痴迷收藏的他。视古董如生命。一日,一群朋友来欣赏他的藏品,他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就在他介绍最心爱的一只古瓶时,一不小心古瓶从他的手中滑落,他赶紧弯腰抱住,幸而古瓶没有落地,但他却被吓得面如土色、满身是汗。 这件事让周侗迷惑不已,自己戎马生涯大半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为什么一只古瓶就把自己吓成这样?他还时常做噩梦,或梦见古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或梦见古瓶被盗去,甚至梦到房子倒塌砸碎了古瓶……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一生都是一个行动者。笔者从五四时期(1915~1921)、建党时期(1921~1927)和晚年(1927~1942)三个阶段展开的论述可以看出,陈独秀始终呼吁民主、争取民主、反思民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斗争的变化,他对民主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并由遵循规范伦理学:"我应该做什么"转向美德伦理学:"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他最后的觉悟,即伦理的觉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以"古意"为崇高审美理想,这"古意"难道就是回望过去、重视传统吗?从时间角度看,中国古代有两种不同的"古意":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式;一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中国艺术强调,这非时间的"古意"有两个侧重点,一是为了打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所谓"意与古会";一是为了归复人的生命真性,这是另一种"复古"——让一颗朴素本真的"古心"复活.前者侧重在"同群",后者侧重在"点醒".传统艺术的创造并非排斥时间性的"古意",它要在"古外求古",时间性古意作为一个他者,成为将创造者导人生命真性呈现的非时间境界的前提,"怀古一何深"的传统艺术精神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