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模式是造成市场分割的重要因素,那么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能否缓解这一局面、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通?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上市公司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行为衡量资本要素的流动性,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能够促进资本流动,表现为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显著提升了辖区内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的比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提高了政府放权意愿,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进而促进了企业跨地区投资;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揭示,在地区行政壁垒较低、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及民营企业样本中,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对企业跨地区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丰富了制度性政府行为影响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为当前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2,(23):10-10
外媒关注中国三年多来首次降息《日本经济新闻》6月8日由于经济放缓迹象最近日趋鲜明。此次时隔3年零6个月后再次下调利率,显示出政府支撑经济增长的态度。由于担心出现泡沫,房地产市场的紧缩政策仍将继续执行,中国政府希望尽早消除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正在成为一个"GDP增长目标出现可信萎缩的"年份.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国务院将经济增长目标由之前的896下调至75%.近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96,声称更低的增长数字也是可能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减速是真实的,但却是相对而言的.尽管政府已告知不要为GDP太过担忧,而应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但是,投资者们仍将焦点集中在原始指标上.  相似文献   

4.
国际焦点     
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臣)7月24日在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下调了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下行风险令人担心,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处于疲弱状态。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4,(5):16-16,27
正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完成年度7.5%的目标。这已经是GDP增长连续3年放缓,且创下14年来的新低。不仅如此,在已经召开的26个省区市的两会上,有20个省份下调了2014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这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周期后又一次筑底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22个省份下调、7个省份持平、两个省份上调——近目陆续结束的全国省级两会上,GDP增长目标“换挡减速”成为主旋律。经济增速“瘦身”,哪些“赘肉”该被甩掉?发展降速提质,绿色增长引擎如何启动?记者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9,(8):26-26
GDP:武汉下调4.1%幅度最大 15个副省级城市均不同程度的下调了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大部分城市下调了1~4个百分点.其中幅度最大的武汉市,下降幅度为4.1%。厦门下调幅度仅为0.1%.是15个城市中GDP增长幅度最为稳定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詹新宇  刘文彬 《管理世界》2020,(3):23-38,75
本文将实际经济增长分解为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和主要受市场因素影响但同时也受到政府间接干预的"计划外增长"两项,通过多层级政府框架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在实际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和计划外增长方面的效应并不同步,而且还呈现地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系统搜集中国省、市两级政府2000~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GDP计划增长目标并进行系统GMM估计。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财政分权对省、市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皆显著为正,但对其两个分解指标存在非对称性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目标的拉动作用,而对计划外增长影响较弱且不甚显著;分地区回归发现,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对计划外经济增长的驱动,而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通过影响由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来实现的。机制分析显示,财政分权通过不同程度地推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实际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刘畅 《领导文萃》2010,(16):128-132
2009年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这一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使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局面已经确立,中国经济将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复苏赛跑中率先胜出,实现“保八”目标已无悬念。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定为“8%左右”。报告明确指出,一定的经济增速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是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缓升的浅U型走势,全年经济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展望2013年,全球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复苏仍将缓慢。国内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组合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显效。企业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企稳缓升。预计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相似文献   

12.
唐海生 《经营管理者》2014,(31):227-228
中国政府在每年的年初都会公布当年所希望达到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但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经济增长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之间是存在着取舍关系的。本文通过将年初所公布的调控目标与这年所实际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后发现,宏观经济决策者在面对经济增长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的权衡时,他们将更多的权重赋予了经济增长目标,而对通货膨胀目标则相对赋予了较少的权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货膨胀门限值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货膨胀在何种水平下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通货膨胀门限值为研究对象,借鉴Khan等研究通货膨胀结构断点的方法,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内的四元变量门限值回归模型,估计1978年至2009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最优门限值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通货膨胀的最优门限值为5%,当通货膨胀超过5%时将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最优通货膨胀门限值的存在不仅为中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了一个特定的数字目标,即保持通货膨胀在5%以下,还拓展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实施的讨论,在技术层面上完善了中国通货膨胀目标量化和预测的可操作性,为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天 《经营管理者》2009,(11):62-67
今年8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然而,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以工业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个人消费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中国的消费需求还远未释放出来。如果中国能够实现旱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制定好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占比”的新目标,不仅能够推动GDP、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还将加强中国经济抵御海外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减排压力——尽管2009年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无已悬念,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发展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场“调结构”攻坚战中,要如何跨过转变发展方式的门槛?  相似文献   

16.
趋势     
《领导文萃》2006,(4):8-9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将趋于更加稳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将在2000年的水平上翻番。实际上,在2000年到2005年,人均国民收入已经增长了47%。这就意味着2010年的实际目标相对G D P增长目标的幅度已经含蓄地降低。在确定一个更保守的经济增长目标之前,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高增长中,已经使收入差距和社会压力大大增加并为之付出代价。“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期待政府能保持7%的增长目标,并且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中继续坚持9%经济增长率目标的人已经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两国开放经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模型包括家庭、厂商、货币当局三个部门,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模型的动态参数进行估计,货币当局采用两种货币规则,一种是利率规则,另一种是货币供应量规则,分别在两种货币规则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两种货币规则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变量的溢出方向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溢出大小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利率下降对美国利率的溢出明显大于在利率直接下调情况下对美国利率的溢出;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平滑性明显不如中国利率政策,中国在利率规则下对通货膨胀、产出、汇率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在货币供应量规则下的关注程度。因此,从中国货币政策的国内目标以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角度而言,泰勒规则比较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能够在实现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国内目标的同时,降低对美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正>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表示,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去年11月5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20周年研讨会上,林毅夫表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看法我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结果,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梁利峥 《经理人》2012,(12):26-30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7个季度处于下行状态,从去年一季度的9.7%下调到今年三季度的7.4%。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在经济低谷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找到变革中的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受短周期调整和中长期增长阶段转换共同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等效益性指标有所好转。展望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国内稳增长政策效应集中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可望有所缓解,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当前,应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将稳投资作为重点,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更加重视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