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周声音     
不要指望“直通中南海”能解决所有问题.绝大多数民意诉求还是要转交地方政府和具体职能部门来解决。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如何与公众互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直通中南海”栏目。千龙网9月14日对此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2.
政府形象公关建设是一项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我国的地方政府形象公关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自身存在缺陷、缺少独立承担地方政府公关活动的专门机构、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公共关系缺少互动。对此,本文提出几点改善地方政府形象公关的几点对策,在完善地方政府内部公关的同时,构建双向互动的地方政府外部公关。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2,(Z1):52-55
"地方形象"就是能引起公众感知,并由地方内外的公众作出评价,形成一定观念的地方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市容市貌、社会风尚、公仆为政、居民素质、社会秩序、服务效能和生活质量诸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的"政府的话你也信"的态度,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政治困境。在分析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和普遍形成归责于政府习惯的基础上,指出在"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话语交锋中地方政府话语权危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沟通不足的原因,并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措施。  相似文献   

5.
政府微博发展现状及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对信息的高速传播带给政府新思路,如何运用微博塑造政府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桃源微博”的实证研究,探寻政府在使用微博时的体制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将政府微博作为政府对外宣传、行政管理的有力工具,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对社会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政府形象是一个自从有政府以来就始终存在的客观形象,是与人们关系极其密切的一种特殊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政府形象由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两部分组成。所谓的有形形象就是指公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象。如政府的自然外观,组织设置,工作人员的行为等。无形形象是指在无数有形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公众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思想上升华后而得到的形象。它是有形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近年来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如何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也成为当前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政府形象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锦标赛式的公共投入扩张、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未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本文试图打破从政府内部究"原因"、由供给模式找"突破"的思维定势,分析公共服务供给对公共服务感知绩效的影响,重点考察政府形象的中介作用和公众参与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服务供给对感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部分通过政府形象的中介作用产生;相比低程度公众参与,较高程度的公众参与下,公共服务供给对政府形象和感知绩效的正向影响增强,而政府形象对公共服务感知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供给特征是公共服务感知绩效的主导因素,良好的政府形象、深入的公众参与能促使公共服务供给更大程度上提升公共服务感知绩效。因此,在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改善政府形象、深化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三公”领域是当前我国公共权力比较集中、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使公众对官员的决策过程和权力行使过程产生了质疑。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廉政形象,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侵害了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症顽疾。探索在三公领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将成为今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2,(32):11-11
网络舆情考验着地方政府,也重新塑造着“城市形象”。8月7日,在由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和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1—2012年度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发布会暨城市网络形象研讨会上,深圳、济南等18个城市分获“2011—2012年度中国网络形象十佳城市”、“城市政务微博平台建设示范奖”、“城市节庆传播奖”、“城市网络舆情应对奖”、“城市形象网络推广贡献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传媒所具有的广泛、迅速、多元性等特点,使其已然成为领导者形象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媒体形象”也成为领导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者通过媒体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其视觉注意,甚至会成为公共话题。领导者在公共舆论中的形象一旦为公众所认可,便可以增加领导威信、提高凝聚力、感召力,而一旦在媒体中形象不佳,则会失去公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塑造“媒体形象”,已成为新时期领导者的一堂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了,政府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在中国公用数据网和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上建网站,可以将各部门的名称、职能向公众公开,及时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公开各项活动了。一时间反响热烈,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3.
2010年2月27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去年两会召开前一样,网络问政于民,让公众再次看到了一个民主公开的政府形象。2010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祝华新 《领导文萃》2009,(24):137-140
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4,(10):24-25
正两会,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治时间。为有效扩大地方影响力,展示地方形象力,进而形成发展的生产力,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抓住两会这个黄金时间,在各大中央级媒体上宣传和推介各自改革经验,展示地方形象,宣传其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的创新成果。其中,《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成为各地展示改革创新成果的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但无论如何,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经由大众传媒,方能迅速将某些信息和消息变为引起某一人群关注的事件,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公众。一旦公众形成,他们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意见就会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舆论”。在中国,围绕某一具体个案产生的关注群体…  相似文献   

17.
洪晓静  吴倩 《领导文萃》2008,(24):34-36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即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地方政府负责本级职能部门的“人、财、物”权。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以“人、财、物”权影响职能部门“事权”的操作空间,职能部门存在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关系。这种双重领导体制容易形成地方保护,妨碍中央政令的畅通。近几年来解决的办法就是上收权力,  相似文献   

18.
秦德君 《决策》2005,(3):52-53
公众人物容易因“表演心理”而刻意去迎合公众的口味,这会使他们的形象变得缺乏魅力甚至因媚俗而低俗。而媒体在这方面的推波助澜,往往成为许多公众人物最终“败走麦城”的主因之一。理解这些风险,才能明白“为声名所累”和“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19.
楼市“异动”频繁引中央政治局关注自本轮楼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不断释放调控放松信号,试探中央对调控政策的底线。而近期,除了南京、郑州等地相继出现的“微调”政策外,一些地方限购政策到期以后,没再继续执行,成为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的一个新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如何使社会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已成为政府决策者、理论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以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过多注重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管理——“看得见的手”,也不能仅仅依赖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还离不开公众参与——“看不见握着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