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可以考虑强化政府自身职能,加大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缩小城乡、地区、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弱势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不仅关系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保证教育公平已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富民的根本,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湖南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较缓慢。其对策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公平、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4.
教育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规范的教育利益诉求机制和有效的教育矛盾化解机制,及时地妥善地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论述”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了长期以来影响教育健康发展而又难以破解的问题,对今后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论述”关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创新理念,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发达不可或缺的基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分析推进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采取有效的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是现代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注重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忽视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把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不仅关系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保证教育公平已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理性看待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炎 《淮海文汇》2006,(2):28-28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对建立教育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期待通过教育公平的实现,来引导和促进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从而为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社会的构成来看,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机会的均等三个方面。中外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教育公平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道德基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领域牢固树立公平的理念,不仅是现实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未来的长久追…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杠杆和坚强支撑,社区教育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助推器和调节阀。在社会转型期,特别要重视社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发挥正能量,从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企业慈善——新时期我国企业与社会的双赢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慈善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选择。企业慈善可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达到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表达一种“关爱与和谐”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企业慈善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形象,增进企业内部凝聚力,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当前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企业应该大力参与慈善事业,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企业慈善行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慈善行为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选择。企业慈善行为可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达到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表达一种“关爱与和谐”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企业慈善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中国企业应大力参与慈善事业,开创和谐社会下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关系、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新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新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内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文章从目标任务、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办学形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校园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建设“和谐校园”对社会和高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校园应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统一,两者互为条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要完善两者各种机制,促成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管理在其实施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强势和弱势两种状态;管理的强弱,不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时间的长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只有强势管理才能真正打击、制止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以独立学院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讨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问题。在介绍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独立学院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表层的实体文化、中层的制度和课程文化、深层的观念文化三个方面对独立学院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对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关注,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国藉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方面,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又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于是,自觉参与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社区教育,自然成为高等院校不容推托的时代使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凭借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好对社区教育的推进作用.顺应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势,走出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统筹城乡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统筹城乡就业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其中,建立以市场导向就业为基础平台、以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因素、以政府促进就业(创业)为关键手段和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为目标是统筹城乡就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