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东北文学因其发生的特殊时空背景、政治环境、地域民族文化场域而具备了超前性与滞后性、压抑性与自由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基本特质.这些特性反映出抗战时期东北文学的辩证运动与复合式发展.探究这些特性,将有助于确认抗战时期东北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新闻与文化传播的中心。研究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描述和阐释这段峥嵘而特殊的历史。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这段历史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抗战时期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领域,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运动的关系尤其密切。  相似文献   

7.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8.
陪都重庆的报告文学书写在趋向文学化的战时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消解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个人审美距离,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与则面呈现出战时生活的多重风貌。在推进现代散文战时发展的同时,对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也发生着不容忽视的书写影响,从而显现出抗战时期从散文乃至文学的中国发展趋向来。  相似文献   

9.
十四年抗日战争史,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1931-1937年,从普罗文学发展到左翼文学,为抗战时期文学发展定下基调;1937-1942年,文学处于一种短暂而相对自由的“真空”状态;1942-1945年,文学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一种回归政治的热情.总体上看,抗战时期文学的主流就是社会使命感的加强,表现为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探求国家和民众的命运与出路.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重庆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不仅诗坛人才济济,诗歌刊物如雨后春笋,而且掀起了蔚为大观的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和政治讽刺诗三大浪潮,以及朗诵诗、方言诗和旧体诗词的竞写热。战时重庆诗坛以弘扬民族民主意识、强化诗的政治功能为精神内核,以对于力的崇尚与歌颂为主要审美取向,以多种诗体形式活跃为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存在南北两个文化中心,京派和海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昔日的中国南北文化中心解体。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设的。历史的确实现了冯乃超事前所说的,“敌人要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的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文化落后区域变成文化中心。”抗战的机遇使重庆的文化地位发生变化,使之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战胜利以后,重庆的文化中心地位也随之消逝。但是,这段文学地理的历史对于以后四川和重庆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兼具区域性与全国性的双重属性,且以后者为主。其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共同倾向有以下几点:其一,文学社会功能的强化;其二,文艺大众化的创作方向;其三,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漫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全国各地漫画家云集重庆,他们通过组织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成立“漫协”、出版画刊、举办展览、开展理论研究等等,使抗战时期的重庆漫画十分活跃,其战斗性、大众性、艺术性,在中国漫画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本文就抗战时期重庆漫画活跃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基本特征等进行简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历史上,重庆由川东的区域性行政中心,演变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经济中心;到抗战时期,进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以及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讨论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时期的历史。一、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重庆成为经济中心城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主要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封建社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学界的抗战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昆明”的研究一直只停留在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层面,而没有对作为“文学空间“的昆明在整体上进行挖掘、辨析、考察.通过对抗战时期“昆明形象”的呈现,丰富抗战时期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重庆的诗歌朗诵运动在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对抗战宣传和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抗战时期重庆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抗战时期重庆的朗诵以慷慨激昂的风格为主,诗歌朗诵理论探索的成果集中在洪深的专著<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中.在朗诵诗的创作上高兰的成绩最突出.那时还对"朗诵诗"的存在意义、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庆的诗歌朗诵运动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与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9,(3):129-135
<正>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为争夺文学生产与传播市场,纷纷介入传媒领域。丁玲、凌叔华、杨刚、苏青等名媛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主编刊物,发挥着意识形态引导、自由主义思想播撒、娱乐消遣等功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倾向。名媛作家的特殊身份,使她们在主编刊物时,既关注文学的功利性,也重视文章的审美风格与个性特色,这种包容、开阔的编辑理念,保障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打上深深的战争烙印。跑警报是战争场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的战争使市民的生活日渐艰难。战争引发的人口内迁促进了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其日常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播戏剧的重要载体之一,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期刊见证了抗战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抗战戏剧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分布时段、编辑、作者、刊物的审美取向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演进特点。可以说,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是同期全国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