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上文把雅斯贝斯所谓的三大轴心文化分别与宗教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时 ,事实上已涉及三大轴心文化自身 ,特别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问题。由于这事关本文主题 ,笔者不得不再申己意 ,以补未尽。陈来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 ,曾对中国从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与文化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 ,把人类宗教的发展说成是“从非理性的巫术和迷信向理性的宗教演进的过程”。①根据弗雷泽的说法 ,巫术盛行的后期 ,个体巫术渐渐减少 ,公共巫术日渐增多 ,“宗教”…  相似文献   

3.
孙泊  陈瑶 《云梦学刊》2021,(3):68-74
社会转型期深层、深刻、深度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引发了社会局部道德问题叠加发酵的"蝴蝶效应",现代性道德困境引发了人的心灵秩序的时代隐忧和社会表征,并逐渐聚合和集中呈现为人的心灵秩序的功利化、碎片化和冷漠化。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显要标志,首先应该是人具有美好心灵、追求美好人生、共享美好生活。因此,整个社会要更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心灵滋养的真正需求和合理诉求,透过人的心灵秩序隐忧这一社会转型特殊现象,多维探析其外在表征和发展样态,科学揭示其内在机理和实践逻辑,合力净化整个社会生态,协同优化人的心灵秩序,努力建构起契合新时代特质、彰显新时代精神、供养新时代思想的心灵秩序,从而真正推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整个人类幸福而美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内在的联系。宗教与文学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宗教将神置于人的对立面,将人匍匐于神的权威之下,但是,神其实以是人的偶象,是人类受自然力的限制而创造的作为人的异化的偶像。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寻求自我解脱,宗教其实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之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产生于人的恐惧感与依赖感,休谟、费尔巴哈、罗素、马林诺夫斯基、弗雷泽、卡西尔等人都屡有…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倡导文学家运用“神话方法”进行文学创作,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荒原》运用“神话原型”来构筑全篇,赋予混杂零乱的“荒原”意象以内在统一的秩序和结构。死亡—再生原型、寻找圣杯原型、水与火原型、圆环原型等构建起一个相互映照的“神话原型”体系:1·死亡—再生原型生死是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在永恒的宇宙背景中,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如微尘,对自身的生死命运难以掌握,但人能够创造精神与灵魂的再生和复活,以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宗教作为超越性意识否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创造出死后复活与再生来慰藉人的心灵。人死而…  相似文献   

6.
《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但却成就了穆齐尔作为20世纪三大心灵小说家之一的历史地位。如果以作品第三部中主人公乌尔里希与其胞妹阿加特的关系为逻辑主线,梳理作者对个人生命意义富有宗教意味的探索,展开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呈现的所谓没有意义的结尾与没有结尾的意义关系,可以见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宗教的地位,却没能替代宗教的社会和精神功能,导致现代人深陷时代精神困境。同时穆齐尔在作品中也还试图将哲学和文学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尝试探索现代人走出个体精神困境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灵问题是中西哲学的共同问题,但是中西哲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颇不相同。可以说,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倾向、不同特质的心灵哲学。 西方哲学传统认为,人的心灵不是完美的,因此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心灵之外寻找完美的理念世界;心灵的职责就是如何去认识它、掌握它。西方宗教哲学更是认为,上帝才是最高实体,人的心灵带有原罪,是有缺陷的,需要拯救。西方哲学与宗教在心灵问题上固然有许多区别,但这一基本出发点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8.
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种文化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即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在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黏合剂和道德资源,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发挥了社会控制、稳定秩序、凝聚力量等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赟 《社会科学》2022,(12):49-61
作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替代性理论,沃格林的“天下时代”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刻画了人类文明的秩序变迁:从“治出于一”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到“治出于二”的“天下秩序”。天下秩序的核心是精神与权力的分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宗教与世界帝国的对峙及其张力。秩序本性从“社会的宇宙化原理”转向“社会的人化原理”;秩序的担纲者从“前天下时代”集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帝王转变为文明的精神担纲者——圣贤、先知、哲人。这些转变的核心是“精神突破”,在具体社会不再能够承载生存意义的状况下,它指向以人的内在心性承受超越体验。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对于古老诗歌总集《诗经》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诗经》意象的分析文章似不多,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什么是意象呢?事实上,人因穷研物理,而有学术境界,因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象就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作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宗白华《艺境》)。这是心与物相互融洽、相互触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电光石火似地…  相似文献   

11.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3.
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与禅宗是中国佛道二教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其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人生审美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审美人生的本质特征;(2)淡化神性,肯定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审美精神的彰显;(3)主张此岸超脱,在凡尘俗世中修炼得道,在此岸中获得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心灵解放,体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点。基于全真与禅宗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其宗教思想的审美化倾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二教的研究可作为揭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5.
邪教是今天社会的一大祸害。从理论上对邪教进行剖析 ,邪教不同于一般宗教有二大特点 :一是邪教只肤浅地停留在宗教信仰层面 ;二是邪教极力明示信徒反理性和抛弃现实。  相似文献   

16.
护士的心理品质关系到为病人服务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发挥,医院实习护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其护理生涯有重要意义。分析实习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结合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及临床带教的经验,进而提出提高护士心理品质的对策,有助于实习护生尽快地成长并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人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然 《学术探索》2013,(6):96-100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不仅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世俗化的整体挑战,也面l临着基督宗教“后来居上”的挑战。前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生态产生危机。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管理和引导,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自身文明素质和信仰素质,发挥少数民族宗教的现代功能,建立少数民族宗教作为社会性和精神性资源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通过重新理解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 ,批评其两个世界的划分而转向印度教的“梵我合一” ,从而从基督教转向东方宗教和直觉主义。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东西方宗教的隔离 ,推动了西方哲学和宗教向东方宗教的交汇。东西方哲学和宗教都应该克服各自的局限 ,为全球时代的哲学重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及其特点为对象,探究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发展趋势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从治理结构、数字化、多元化、均等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提升策略,初步阐述和构建了8个维度3个向度的指标体系,详细分析研究了一级指标的解释和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庆德 《文史哲》2001,(1):30-37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已逾百年。在已有研究成果当中 ,学者用力最深的涉及四个问题———民间宗教概念的界定、民间宗教体系的划分、民间宗教与明清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宗教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 ,过去对民间宗教研究过于陷入“宗教起源”的探讨 ,同时文本传统与田野调查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协调性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民间宗教史的深入研究。借助田野调查和民俗学的成果 ,拓宽民间宗教研究的视野 ,视民间宗教为文化变迁现象将成为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