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活族     
“乐活族”——他们通过消费.透过生活。支持环保,做好事。让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身心健康.每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靓丽.有活力。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每当节日的时候,以发短信形式表示问好。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短信,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拒绝与接受     
曾经有两个不幸的人生活在一个极穷的村落里面,一个叫“接受”,一个叫“拒绝”。他们俩从小就生活在一起,是一对好兄弟。但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性格差异,“接受”,奉行的是“拿来主义”;拒绝奉行的是“闭关主义”。  相似文献   

5.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关注的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绽放学生潜能。师生角色互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说他们所想.做他们所愿,课堂也就成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6.
一年前,止马营街道组成一支36人的义务消防队,队员大多是下岗职工和聋哑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认真负责地在街巷巡逻,先后排除了老民房多起火灾隐患。这些人生活上都有种种难处,做消防工作为何“义务”?他们说:感谢政府关心,为政府分点忧吧。这质朴的话让人想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相似文献   

7.
陈明远 《社区》2009,(11):44-46
半个世纪以来.“鲁学”一直享有“显学”的至高学术地位。但是在作为“显学”的鲁学研究中.却很少涉及鲁迅的经济生活背景。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他们内心,大都懂得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金世熙 《社区》2010,(26):60-61
3月10日,高丽大学学生金艺瑟在网络上公开宣布自己即将放弃学业并且贴出了声讨大学的檄文。一时之间.对“大学生退学”的关注蔓延到了整个韩国社会。很多大学学生会相继贴出支持金艺瑟的大字报.网上还成立了拥护“金艺瑟宣言”的论坛。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退学的疑问也在不断增加:究竟有多少学生正在离开校园,他们退学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离开学校后的生活又如何?  相似文献   

9.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说倘若“无米”。即使“巧妇”也难为“炊”,可见“米”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不禁联想到我们高三学生的作文。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埋怨高三学习生活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叫学生作文简直是做无米之炊,他们戏称作文是“榨文”。乍一听,蛮有道理,高三学生确实没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使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也不愿将它投放到他们认为的投资大收益少的课外阅读上,他们总是将这可怜的时间投放到解题上。静思之.不对啊,我们的学生也生活了十八九年,读了十二三年的书,怎么没积累一点材料呢?作文怎么成了无米之炊呢?一定是没用好身边的优质大米。  相似文献   

10.
段扬 《今日南国》2009,(16):64-65
在北部湾畔的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北海.有一群特殊的居民--“候鸟老人”。每当寒冷的冬季来临,他们便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的北海,住在他们新筑的“巢”里越冬。我居住的小区里,便有许多这样的“候鸟老人”。近日.一对“候鸟老人”夫妇,向我讲述了他们在北海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已成为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提起笔来,总感到无话可说,心中一片茫然。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久而久之,他们一碰到作文就“望而却步”,感觉“作文”两个字是那样“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追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广泛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再加上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导致了目前学生畏惧作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歌具有很浓的“富贵气”,他长于描写贵族的用香生活、宴饮生活、情爱生活和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从温庭筠的词反观李贺诗歌.发现他们在具有“富贵气”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李贺诗歌的富贵气带给人一种瑰丽博艳的视觉冲击,却也有雕琢过甚的瑕疵。他笔下的富贵是一种金玉锦绣式的故作富贵,而非风神兼各的真富贵。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明语文更具生活化,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4.
农村籍大学生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没有城市生活历史的“准城市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本文通过他们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和角色的认知,城市生活方式模仿,自我意识和城市归属感的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的描述来分析他们是如何从“准城市人”向“城里人”转变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群体,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黑暗里,熬得通红的眼睛在地下儿百米的坑道中闪烁着异光。很多人无视甚至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从地理意义上说,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从社会意义上说,他们拿着微薄的血汗钱,却时刻行走征生与死的边缘,更是“最底层”的代名词。他们就是矿工——采掘光明的使者,一群可敬、可爱、凝视中会让我潸然泪下的钢铁汉子。  相似文献   

16.
金建陵 《金陵瞭望》2005,(23):54-54
本文提及的两对主人公与南京有着紧密联系,读他们的“事”就是读他们的“人”。但愿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当年的革命奋斗和生活激情。  相似文献   

17.
明媚 《社区》2010,(9):6-7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一些新词,比如“问题住房”、“问题食品”等屡见报端,这表明了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某种担忧: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生存的“软环境”也有了更多期许.这说明社区良好的人际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也非常重要,因而社区里的“问题家庭”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论命运     
冯友兰 《社区》2013,(11):6-7
世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因此使得他们大发其财,无怪乎“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相似文献   

19.
田野 《社区》2001,(5):73-73
新一代的日本青少年,有人将他们称为“消沉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战后日本经济最衰退的十年之中,这十年已经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得麻木。他们毕业之后不是马上去发展事业和结婚,而是频繁改变工作,或者根本不匕班,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旅游。他们要靠他们的父母养活到20岁甚至更大。日本一名经济学家不得不用“寄生虫”来形容他们。东京《时尚》杂志的主编称:“现在年轻人的父母不懂得享受生活。只知道专心工作,有危机感。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条万里奔流的大河,有急流险滩.也有漾漾碧波:有中断楚江的天门.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古往今来。多少人为生活所累,昼夜劳作.东西漂泊?多少人争名夺利,揭竿逐鹿,心焦神瘁,流汗流血?即使少数人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也难免荷戟彷徨。怅惘寂寞。沛县那个刘老汉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也是忧心忡忡,唱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吗?简而言之.拥有了富贵荣华.未必就拥有了充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权势名利的奴仆!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