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2.
午后,接到何依桥的电话,问,姑娘,好吗? 还是老样子,没有跳槽,没有长胖,也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我一本正经地回他,还在等你“杀妻灭子”娶我为妻。 他在那边大笑,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我可不能干,你还是另谋出路…… 说笑片刻,收线,发觉对面刚来不久的小姑娘正一脸愕然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3.
按照习俗,缅甸人的婚配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并要娶其为妻,他必须首先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到女方家,告知女方双亲。如果老人们都同意这门亲事,年轻人便可以相约谈情说爱了。二三年以后,如果一切顺利,就筹办婚礼。  相似文献   

4.
“姑恶”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小说中大量存在,“姑恶”成为重要的文学母题。在性别理论观照下,“姑恶”叙事虽然有明显的性别语法,但与西方女性主义所提示的“妖魔化” 女性有所不同,“姑恶”所表征的婆媳性别关系具有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性。一方面,婆媳关系是父权性别机制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代行父权的母权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姑恶”主题表征,建构着父权机制之下的姑贤媳孝性别理想。  相似文献   

5.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厚重古朴,飘逸灵动,在中国的书法界享有很高声誉。他自己始终执著地认为书法是一种习承前贤又超越自我的艺术,是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抒自己的豪迈激情。杨再春祖籍河北唐山,因身材高大,长得魁梧、肤色黝黑,加之整日劳作于黑白线条之间,陋室被墨香所萦绕,久之,人们便称他为“墨人”,“墨人居”也便成了他的堂号。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博学多识,精通中西文化,一生积极从事于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知识分子,在洋人面前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具有民族气节;他也敢于指斥时弊,对于象袁世凯等清朝重臣,甚至皇帝、太后,他都直言抨击。但是辜鸿铭也是近代史上典型的保守人物,反对变革,主张复古,庚子以后他激烈地反对“新政”,并为复辟清朝作了极大的努力。辜鸿铭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特征,就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激烈撞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
提起辜鸿铭,学者皆谓其是个古怪人物,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守旧派。其实,在近代他还是颇有远见的,他的一些言论探讨的正是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他的最大贡献是向西方“输出”东方文化,西方人早就把他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近代东方文化的两位代表,而且“泰戈尔只是一位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外,还是一位政论家”。庚子年前后,他在参与中外交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西学折服  相似文献   

9.
刘强 《百姓生活》2013,(10):41-42
一个在哈尔滨打工的沈阳小伙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位来中国旅游的美丽俄罗斯姑娘成了亲密恋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带着退休的单身父亲去俄罗斯一个小镇举行婚礼时,父亲也在当地结识了一位称心如意的伴侣!中国父子俩同娶俄罗斯媳妇,在俄罗斯小镇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0.
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如康有为、严复,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如辜鸿铭,晚年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并非“倒退”或“堕落”。表现在康有为、严复和辜鸿铭思想中的所谓“历史的怪圈”,其实一点也不“怪”。他们思想的演进轨迹完全符合个人知识文化素养的本质规定性,完全符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强大生命力的释放规律,完全符合思想大家的个性化特征。学术界所谓规律性“怪圈”论,其实是因为自身的认识陷入了不自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创意     
以前穷困潦倒的罗伯斯,如今已成了全世界最有钱的年轻人之一。他的成功应归功于他在一次乡村工艺品展销会上突然冒出来的一个灵感。那天,在展销会上,罗伯斯摆了一个摊位,将他的玩具娃娃排好,自己站在摊位前不断地调换拿在手中的小娃娃,向路人介绍说“她是个急性子的姑娘”,“她不喜欢吃红豆饼”。就这样,他把娃娃拟人化,不知不觉中,就做成了一笔笔生意。不久之后,便有一些买主写信给罗伯斯,诉说他们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娃娃被买回去以后  相似文献   

12.
周生春同志在1979年1—2期《杭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姑苏考》一文,考证了姑苏即今苏州的苏山这是正确的。但他立论的基础是训“姑”为“山”,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姑”  相似文献   

13.
一双篮球鞋     
他决定不和爸爸说话,直到他同意给他买那双NIKE的球鞋。 爸爸说:“难道买安踏不行吗?也是中国名牌,148元和1480元差得太远了。”  相似文献   

14.
把男人娶回家 在婚姻领域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夫权岩石逐渐崩溃。强大了的女性正大胆地征服传统、征服男人,把男人娶回家去。 王红云和高军是中学同学,回乡后两人定好条约,3年内谁在经济上领先,谁就有权娶谁。3年后,他败在她之下,应该嫁给她,他心里实在不平衡,但有言在先,又不好反悔。“婚后孩子跟谁姓?”孩了的姓是大丈夫的敏感区,她点了一下他的额头,“你呀,真是老封建!好,我让你一码,女孩跟我姓,男孩跟你姓。”他长出一口气,头一歪靠在她肩上。男人有时也软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位人民教师,出生在太岳山中韩洪乡程壁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兄妹仨中最小的一个。她姓弓,名淑萍,乳名便英,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便英姐”、“便英姑”“小姑”或“弓老师”,即使是在一块工作多年的同事,也很少直呼其名。  相似文献   

16.
刘撝和雷思都是浑源人,是金代著名的刘、雷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刘撝娶雷思之"女"为妻后,使得两家关系更为密切。但笔者在研究了刘、雷两家的族谱后发现,刘撝和雷思的年龄差距较大,结合他们自己及后代中进士的时间及生卒年推算,认为刘撝不可能娶雷思之女为妻,而很可能娶的是雷思之姑或姊。  相似文献   

17.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书所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截然不同 ,其基调是一贬一褒。两书在以国民性批判为重要内容的启蒙思潮中的影响颇令人深思 ,启蒙思想家更喜欢史密斯视野里的“丑恶的中国人”形象而不喜欢辜鸿眼中“完美的中国人”形象。鲁迅多次推荐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而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前夕的文化论战中 ,抨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 ,爱听好话的中国人需要以勇气面对它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6,(6)
窗户上那双眼睛1955年,我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会址在东总布胡同22号,那是个大宅院。我们每天都在小楼下做工间操。有一天,我发现在二楼的窗户上,有一双眼睛。第二天,再做操时,那双眼睛又出现了。第三天我换了位置,那双眼睛也随着我移动了。他是谁?为什么老盯着我?我暗暗地想。一天,楼上走下来一个人,我问关木琴:“他是谁?”关木琴说:“你不知道吗?他是艾青。”好一个“庞然大物“!这位诗人,完全不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一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艰难选择的一生,虽然他曾称自己是“异教徒”,也曾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的骨子里却崇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言、附录等副文本总体性论说中华文明之道德文明的本质;通过在译本正文核心术语翻译中添加“moral”一词来突显道德的内涵;通过译本中相当数量的双行小注来进一步随文阐释道德的主题。辜鸿铭的译本成功地将《中庸》建构成为代表中华道德文明的有机整体,他在翻译中所尝试的阐释路径与方法,也为后人开辟了翻译阐释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