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相似文献   

2.
明代桂西土司地区的赋税之征有别于流官区,嘉靖以前,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土司辖区如流官区般推行了里甲制。同时,桂西土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亦有别于内地,其以"城头/村"作为基层单位,土官土目直接管领部民,部民亦兵亦民,当国家征调时,土官土目按"田"派兵,部民自备粮饷出征。朝廷对部民土兵无直接管理权,不过,却通过掌握土官官职的授予而有效地控制了土官,土官也愿意让渡兵力获取朝廷支持而稳固其统治。  相似文献   

3.
明人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中,记载了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仡佬,一曰仡僚,其种有五:……花布者为花仡佬,红布者为红仡佬,各有族属,不通婚姻。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行边纪闻》中,亦有与此相同的记载。自此以后,在一些笔记和地方志书中,也有关于仡佬族的此种丧葬习俗记载。近人的论著,则多以此记载,作为仡佬族行悬棺葬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此记载,并不准确,现对此记载的演变情况及其来源,考订于后。  相似文献   

4.
捡骨葬——壮族主要的葬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共骨”。(《墨子》节葬下) 关于“炎人国”的情况,其他古籍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我们知之不多。但《墨子》一书治学态度严谨,绝非一般“志怪”之书可比,书中记述大都有较翔实的根据。“楚之南”按方位考之,当在今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贵州一带,这正是古代壮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正是壮族捡骨葬的真实写照,故《墨子》这段记载,无疑是壮族的主要葬制——捡骨葬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过去一些学者将此种葬俗定名为“天葬”并不科学,也不能反映其基本特点,建议今后在学术研究上宜以“鸟葬”统一命名。文章还对西藏的鸟葬分别来源于印度和中亚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鸟葬的分布面相当广,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中亚、非洲东部和我国的东北地区、台湾。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都曾有过;因此鸟葬产生的地域并非是一源,而是多源。  相似文献   

6.
尤人是瑶族的主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写过专著和论文。归纳各家观点,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以《山海经·大荒东径》一书中说“帝舜生戏,戏生摇”,“帝俊妻娥皇,生三身之国,姚姓。”和《越绝书》中说“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等,得出“瑶”亦“摇”、“姚”;一是从《粤述》中说:“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尧声。”得出“瑶”亦“焦侥”;一是以《隋书·地理志》中说:“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  相似文献   

7.
战国至汉初,广西为百越属中的瓯骆族群之聚居地。迄今,广西一地发掘的大量越人墓葬,当为瓯骆人的葬制。到目前为此,按资料业已公布者计,广西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114座战国越人墓,1座秦代越人墓,22座汉初越人墓,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既使我们看到了战国、秦和汉初三个时期广西越族的物质文明,也使我们知晓本地区当时越人墓葬发展与演变的大体情况。本文欲就后一个问题说说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求得知者的赐教。一、墓葬形制原生态的人类,人死了不是充作果腹之物便是委之沟壑。自从古人萌生发展了灵魂  相似文献   

8.
谈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丧葬习俗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现象,它同婚姻一样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具有的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解放前,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不同,宗教信仰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丧葬习俗方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树葬、水葬、天葬(鸟葬)、塔葬等几种形式。然而,即使是同一种丧葬形式当中,却又因民族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土葬而言,有的民族实行一  相似文献   

9.
岩葬是人死葬尸于山岩之上的一种葬制,是我国南方占代民族的一种葬俗遣存。四川为我国岩葬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川南的宜宾地区岩葬特点较为突出。川南自古为中原与云贵高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民族迁徒经过的走廊,我国西南民族史上的重大活动,如“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汉武帝通“西南夷”和“募民田南夷”,成汉李寿“从牂牁引  相似文献   

10.
古代越人的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人,主要活动于我国南方的江浙、福建、两广、江西、台湾等地。从商周得西汉前期,越人的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史籍和出土文物,对此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 《尚书·禹贡》载:“扬州之贡,鸟夷卉服,厥棐织贝。”颜师古注曰:“卉服,絺葛之属。”刘敞曰:“予谓织贝特叙鸟夷之下,明鸟夷之棐也,缉(织)贝为布如厚缯,今亦  相似文献   

11.
“墓”和“坟”是死者的埋葬之所,也是古人意识中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起居之处。葬后以土填平谓之“墓”,墓上垒筑封土谓之“坟”;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由墓演变为坟是埋葬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墓和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同一切宗教性习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埋葬之俗,人死后随意弃置了事。《孟子·藤文公上》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即是反映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智力的增长,血族感情的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古代冥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冥婚”,又称“嫁殇婚”、“娶殇婚”,是我国旧时民间陋俗,即“为已死之男女行结婚礼也,犹言冥契、冥配、幽婚、鬼婚、配骨等”。其形式诸多,作法各异。“迁葬”是在已死男女生前没有婚约的前提下,迁二者骸骨同葬于一墓,使他们在阴间成  相似文献   

13.
知识荟萃     
凤凰,在民间传说中是象征幸福吉祥的圣鸟,是一切自由飞翔鸟类中的王者。白族人民还把这种美丽的传说寄托于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云南洱源的鸟吊山就是其中之鸟吊山又名罗坪山,在云南洱源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早在北魏时代,就被载入我国自然地理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鸣呼啁晰。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雉省来吊,夜燃火伺取,其无嗉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乌。”年年农历八九月,众鸟影从。每当夜雾弥漫而又没有月光的夜里,空中时时传来急促凄厉的鸟鸣声。  相似文献   

14.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元史》《诸王表》的前言说:“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入,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然初制简朴,位号无称,惟视印章,以为轻重。厥后遂有国邑之名,而赐印之等犹前日也。”表中所记有元一代藏族封王者仅有一人,“白兰王。琐南藏卜,至治元年封,后出家,泰定四年还俗,复封。”(卷108,表第3) 《释老》中又记载:“泰定间,以帝师弟公哥亦思监将至,诏中书持羊酒郊劳;而其兄琐南藏卜遂尚公主,封白兰  相似文献   

15.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语言。但一发即逝的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产生了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归纳得好:“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相似文献   

16.
越为大费支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起源问题,向来就有夏禹之后和楚国熊渠之后两种说法。考这两种说法所依据的历史材料,不论是《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还是《墨子·非攻》、《国语·郑语》和《世本》等,说的都是其“君”,即其王族,并不是越族的本身。我们知道,夏禹之后少康的庶子与楚国熊渠之子即使受封于越而为越君,然而他们与其封地之内的越族自身  相似文献   

17.
大约九年前,我因教学备课的需要,在我校图书馆阅读过入藏的《宫中档雍正朝奏摺》①,其中雍正朝的都督、巡抚对广西土官与知府的内幕分别作过深刻的揭露。1.雍正2年(公元1724年)8月13目《广西提督署都督佥事韩农辅奏陈抚绥劝惩土民管见摺》云:“窃照粤西各土司中其官之昏愚贪暴,民之困居颠连,从来如是,非一朝—夕之故也。……向者皆视土民为异类,痛痒不关,疾苦不问,而土司又皆出于世袭,不学诗书,罔知礼义,每多恣肆于深山密箭之中,操纵于恶目流奸之手,横征暴敛,鱼肉土民。如承袭有派,协理有派,表则吊奠有派,殡葬有派,婚则娶妻有派…  相似文献   

18.
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饮茶的起源,自唐代陆羽始至今,论述不少,却从未有人提及饮茶创自于古越人。然而,只要细细考察,便可发现:但凡古老的茶区均处于越族分布区域,而且其茶民也与越族有直接或间接的渊属关系。此外,最早的茶书——唐代陆羽《茶经》中“八之出”的茶产地不仅全属越族分布区,且多为中原文化难以伸及的夷乡僻壤。而“七之事”中的茶史料,除敦煌人单道开一条外,全都属越族区域内事。由此可见越人与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依据资料考证,得出饮茶文化创自于中国古越人,是中国古越人创始了辉煌的茶文化的结论。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状况 (一)以女性为中心的政治统治“俗轻男子……子从母性”的苏毗社会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政治。王是出女性来担任的,“国代以女为王”,“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女王之下有小女王,“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女王之重要官吏亦系女性,“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  相似文献   

20.
缺水、缺土、缺粮、缺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在广西西部和西北部广大的石漠化山区,1000多万群众曾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艰难生存。近年来,依靠政府积极治理工程,大石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面貌迅速发生改变,而曾经被视为“一文不值”的石头山,如今成了涵养水源、种植林果、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