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起飞与人口转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比较流行的两种理论,前者概括了近代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发展,后者则总结了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有些学者正在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两种再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提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三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用“起飞”一词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总态势是发展和改革.仅就发展而言,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资源和环境诸方面,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所有发展课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使人们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由此而引起的经济起飞时的艰难性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的人口状态和成功经验,也看看今天发展中国家在人口与经济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从中或许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变论是以西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人口发展不同阶段作出描述性说明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人口发展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的过程,而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密切相关;人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产分别呈现出“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三种形式。虽然各国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情况和转变动因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背后的深层含义从2004年开始,“民工荒”由珠三角始发,然后慢慢向长三角扩张,并逐渐蔓延到中西部劳动力迁出大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民工荒”给予高度关注和各种解读:“民工荒”使企业普遍招工不足,无法按时、按量开工,给遭遇“民工荒”的地区和行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尤其会影响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得劳动负担逐渐下降,这对于储蓄水平的上升和劳动力投入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劳动负担比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劳动负担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提高1.06个百分点,在过去的30年里劳动负担降低累计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27.23%。通过计量检验证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产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是存在的。由此我们推断,由于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向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逐步上升,这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制约。利用未来10~20年时间较轻的劳动负担的机遇期,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制定积极的人口政策,调整当前生育政策、适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来应对已发生的、正在进行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6.
人口转变类型的概念国际上早已提出,近年来国內发表的文章中也常见到但均系、定性概念,即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个类型。由于没有数量指标概念,不好具体应用,不能分析某一国家人口已转变到何种类型,也不好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人口转变所处的不同类型阶段。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行,人们愈益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增长方式转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无疑是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困扰和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口因素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转型时期我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及其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一、困扰和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口因素1.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不利于资金积累,延缓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薄弱。尽管我…  相似文献   

8.
一个经济体城乡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伴随着人口的转变。当前我国进入到二元经济转型中后期,人口转变影响着劳动力配置、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经济转型三大阶段人口转变历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各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年龄结构与城乡人口分布特征。我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对人口转变产生了深入影响:转型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受阻,转型特殊路径致使“人口红利”“结构红利”利用受限,非永久性迁移导致老龄人口城乡分布倒置差异加剧。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转变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深度融入较难、生育率持续偏低等挑战,从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全方位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入能力、健全完善多阶段生育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今后目标的关键,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人口的影响。科尔内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依存关系的理论模型,对于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以及寻找这一转变实现的根本途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科尔内模型的基本内容,科尔内模型的意义及局限性,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人口环境及应具备的人口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尔内的理论模型对中国经济方式转变的启示,提出了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昉 《人口研究》2004,28(2):2-9
本文援引国际经验,把人口转变引致的不同人口年龄特征阶段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源泉,或人口红利;论证了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中国人口转变对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由此提出最大化促进就业是维持人口对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所辖的12个县(包括6个县级市).这一地区以其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综合发展的“苏南模式”而引起中外瞩目;人口发展也因进入了“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同样引起普遍关注.它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出生率,同全国的出生率在降至20%左右出现连续回升、波动形成鲜明对照.更具意义的是,这一人口转变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的,由此呈现的先导性和人口转变经验,显示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缓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根据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各指标的不同特点,可将中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阶段;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阶段;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阶段;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阶段。虽然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在21世纪前30年还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3.
三大人口高峰与中国现代人口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中国将出现三大人口高峰 ,社会各界无不表示严重担忧。本文则与众不同 ,作者通过人口学分析 ,论证了三大人口高峰的到来是应值得喜庆之事 ,因为高峰到来之日就是中国人口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之时。本文还提出和确立了中国现代人口转变的理念 ,并认为三大高峰的到来 ,也是中国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人口转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转变新论李建新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是西方学者总结西方人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传统的西方人口转变理论已经不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因此,不少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将把人口转变放在现代化理论这个框...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人口普查及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资料公布后,我国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事实已得到举世公认:在一个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总和生育率在不到一代人时间内,由6个左右降到了更替水平。这被许多人称为“奇迹”,并纷纷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以求借鉴和推广。但也有些人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就断言中国的生育率下降是靠政策强制达到的。因此研究并论证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客观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快速实现人口转变,使老龄化社会于世纪之交提前到来.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和技术、制度条件下,统筹解决好人口总量较大与结构矛盾突出的两难问题,成为现阶段人口均衡发展的基本命题.如果及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并择机进一步调整人口及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将妇女生育水平提高到1.8左右并逐步回归到更替水平上下,那么,未来三、四十年,我国人口将趋向于一个稳定人口,年龄构成和城乡构成将大体稳定下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3,老龄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但仍低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届时,人力资本积累居世界前列,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口自身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可望保持总体协调.  相似文献   

17.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口流动与生育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大批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入城镇.人口流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人口流动使生育率上升的"超生"表象上揭示人口流动有利于生育观转变,有利于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19.
试论自发性与诱导性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一些学者分析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化中的作用时,划分了两种变化类型:一种是“发展性生育率转变”,另一种是“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美籍华人学者田心源教授在分析中国生育率转变时引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属于比较成功的“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笔者赞同这种区分,并认为有必要把这种区分引入中国人口转变特征与机制的分析之中。由于一组社  相似文献   

20.
王秀银、孙树琛二同志所著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荣成市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研究》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对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的发源地——荣成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途径、成就与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引起读者注意的是,此书并非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雄辩地说明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以诱导性措施为主、约束性措施为辅的计划生育机制,实现人口转变,达到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