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社与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正> 一立社是同分封制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着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心理。什么是“社”?《说文》云:“社,地主也。”《周礼·大司乐》:“土示,五土之总神也,即谓社。”社又称“后土”,与主宰上天的“皇天”相对应。《尚书·武成》:“告子皇天后土。”什么是“立社”?为什么立社?《白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尊。”该书《祀典》篇又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极功也。”《礼 相似文献
2.
晁岳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6):88-92
“商奄之民”与殷人同为商人后裔 ,故鲁、卫“皆启以商政” ;商、周均为农业民族 ,故鲁、卫“疆以周索”。夏人处于游牧阶段 ,其生产生活方式适用于戎狄部族 ,故晋国“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齐太公望初封时也“因其俗 ,简其礼”。顺应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施政 ,是周王室为新封诸侯制定的共同原则。周初分封是周人对异姓部族邦国原住居民进行直接统治的初次尝试 ,由此引起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而上述原则是周初分封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德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明代分封制度的嬗变,主要表现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由于洪武朝分封逾制,诸王尊国擅兵,结果“一传而有燕藩之祸”;建文、永乐及其后各朝严厉裁削,矫枉过正,使诸王由权力的峰巅跌入了深渊。经济方面,“祖制”照样执行,私恩越开越大,宗禄成千倍猛增,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崩溃,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汉高帝分封同姓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汉高帝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曾分封了11个同姓王:高帝六年封刘交为楚王,封刘喜为代王,封刘肥为齐王,封刘贾为荊王,九年封刘如意为赵王,十一年封刘长为淮南王,封刘恒为代王,封刘恢为梁王,封刘友为淮阳王,十二年封刘濞为吴王,封刘建为燕王。关于高帝分封同姓王,论者多认为是高帝倒行逆施,是高帝错误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对此,笔者实在不敢首肯。兹就高帝分封同 相似文献
5.
胡新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2,(7):19-36+140-141+145
西周初年实施的大分封不仅具有政治军事意义,客观上对宗周礼乐文明的传播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封诸侯国特别是其中的姬姓诸侯国成为向新征服地区传输宗周礼制的桥头堡,大量带有周式风格的礼仪制度,以及周人奉行的以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为核心的族本主义价值观,依靠新封诸侯的强势政治背景,以最为便捷的方式嵌入原来被夏商礼制覆盖的地区,有力地推动了周礼融汇夏商旧礼的历史进程。大分封在宗周和受封诸国之间建立起远较前代通畅的思想文化输送管道,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这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31-135
在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 ,对分封制度的生成机理以及这一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制度特征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周兴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近些年来先秦史研究出现了可喜现象,有不少专题性研究著作相继刊行间世。葛志毅先生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即是其中一部力作。周代分封问题可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说它“老”是因为自周代... 相似文献
8.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22-25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实际由齐、鲁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构成。周初,周王室对齐鲁分封动因、政策、封主及对土著政策的巨大差异,奠定了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而正是这两支文化既特色不同又密切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的"杂交"优势,使齐鲁地区成为先秦时期的最高文化区,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和主干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1)
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是他死后,代表奴隶主复辟势力的宦官赵高篡夺了政权,尊儒反法,改变了秦始皇的思想政治路线,秦二世、赵高对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战争爆发了。在它的革命权威号召下,“天下云集响应”,各地农民武装“从之如流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二世的统治,推 相似文献
10.
晋宗室诸琅琊王分封世袭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7-63
琅琊王氏与晋宗室诸琅琊王长期的政治协作 ,给琅琊王氏凭借地缘政治之优势干预朝廷政治提供了便利。故琅琊王司马睿以琅邪王之身分即位后 ,琅琊王氏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优遇 ,而且在日常之生活中似乎也很少受到朝廷礼制之限制。琅琊王氏政治之日趋强盛不仅会引起朝廷之猜忌 ,而且也会招致其他士族群体对其政治之不满 ,为减少琅琊王氏借地缘政治之便利对朝廷政治实施干预 ,故在宗室诸王之世袭继统问题上尽可能避免以琅琊王之身份入纂帝位也便成为一种可能。围绕着宗室子弟即位前后之承嗣袭封 ,不同士族群体之政治倾向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政治纷争 ,也便成为世人关注之焦点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分裂会紧随革命的发生而成为现实吗?实践中符合这种演进逻辑的例子很少。但是,这种演进模式在一些存在地区主导型少数民族(在整个国家人口中占少数却在某个地区占据人口优势的民族)或地区特性差异显著的国家却得到了验证。这样的一些国家在发生革命之后,若民主承诺无法得到兑现,最终将导致惨烈的国家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2.
彭新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5):8-15
历史表明,分封制所期望的“血亲屏藩”是一把双刃剑,始终存在着“内讧”的危险。虽然自秦代起郡县制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定式,但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单一依靠郡县制存在着极大的管理困难,故而,既能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又能兼顾“亲亲”之道的“两制并存”和“两制综合”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关于分封与郡县的争论,还经常涉及“公”或“私”的伦理评判,尽管争论者观点各异,但其中他们对历代君主莫不以“公天下”的名义而成就一己之“私”的揭露是深刻的。纵观郡县与分封的历史演绎,在君主专制下,唯有君臣权势悬殊,才能上下相安;而实行分封制又必然导致君臣彼此猜忌、对抗与仇杀。因此,如何把握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黄焕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5,(4)
本文首先讨论在非人为控制下通过改变约束条件得到三种不同的肿瘤增长模型,并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肿瘤的生长过程。同时通过对两种治疗模型的比较和分析,给出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长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分裂不定式溯源与发展新趋势王长江分裂不定式出现在英语中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从这一语言现象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一再受到传统语法学家的围剿,欲置这一怪物于死地。几百年过去了,分裂不定式不仅未被扼杀,反而在逆境中得到发展,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更... 相似文献
15.
吐蕃王朝的分裂与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4):35-45
文章以吐蕃赞普朗达玛(乌依冬丹vuvi dum brtan)薨后仍有两脉后裔自居正统行使吐蕃政权为引,导引出以汉藏文献史料典籍、外文专著考据论述,交叉辩证了佐藤长、山口瑞凤、伯戴克及理查逊等藏学者研究的优劣。笔者认为,在欠缺可信第一手史料之情况下,仅能仰赖后期的教法史料、片断残缺的敦煌文献,以及因外交中断致记载紊乱的汉文史料等,造成后世对吐蕃的衰亡过程有诸多误解。因此,需以汉文史料记载为基准,如唐蕃边境往来文书记录等,并参酌如藏文教法史、敦煌文献、碑铭、简牍等藏文文献,再核对时代背景予以佐证,如是方能得以相互印证、补阙且纠缪。 相似文献
16.
东汉列侯分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徙封、复封与定封.朝廷徙封列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皇帝欲通过徙封对列侯施以惩戒处罚、酬功赏劳或特恩优宠等;国家通过徙封侯邑来满足行政区划整体调整的需要.中央复封列侯时,尽管恢复列侯原有爵邑的情形很普遍,但仍存在爵称、封邑或爵级发生改变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冷德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1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类社会自身作为考察对象的、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实用主义和道德伦理型的忧患文化,因而是一种缺乏理性(这里指的是一种对自然界的长期考察中形成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精神而充满非宗教的神秘主义的“黑箱文化”,那么,长期以来以自然界(包括自然人)作为考察对象的西方文化则曾经是一种重视研究自然、重视科学实验和逻辑分析而忽视人类主体世界和社会历史领域特殊性的分裂文化。所谓“分裂”,就是指西方历史上的文化总是存在着二分的、对立的两极。这种分裂不是指的逻辑矛盾,而是一种文化主体精神的二分和对立,与东方文化如中国哲学的整体性和对立方面的交流及融通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陈荣贵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社会和心灵两个层面,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性格分裂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了这种分裂的真正内涵和性质.文章还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人道主义宗旨、宗教观以及艺术观,指明了回归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理性之光普照大地,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从前所无法想象的变化,叹为观止的物质世界精益求精的程度使最神圣的价值却不知所踪。文章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入手,认为技术理性是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为其根本内容、以人造物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价值理性则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它关怀人性的世界,相信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是这个世界的重心所在。同时阐述了理性概念的发展与变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分裂的原因和后果,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为弥合两者的分裂、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新的契机和出路。 相似文献
20.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贵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